百年芳華映山河,一曲鏗鏘敬“紅巾”。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jié)文華獎參評劇目——粵劇《紅頭巾》,將于10月10日至10月11日登陸四川宜賓酒都劇場。這不僅是一場跨越山海的嶺南藝術盛宴,更是一次與百年華人精神的深情對話。
粵劇《紅頭巾》將于10月10日至10月11日登陸四川宜賓酒都劇場。
一段塵封的記憶,一抹不褪色的“中國紅”
回溯20世紀30年代,一批來自廣東三水的女性,懷揣著對家庭的牽掛與生存的希望遠渡南洋。她們頭戴標志性的紅巾,在異鄉(xiāng)的建筑工地間穿梭,以看似柔弱的身軀,扛起了一個時代的生存重量。她們,便是歷史夾縫中熠熠生輝的“紅頭巾”——用柔韌肩膀托起家的未來,以堅定步履刻下民族堅韌的印記,那抹鮮艷的紅,成了異鄉(xiāng)土地上最動人的“中國符號”。
粵劇《紅頭巾》作為國內(nèi)首部聚焦華人女性群體勞工史的舞臺作品,將這段波瀾壯闊的華僑奮斗史從時光的塵封中喚醒。盧帶好、葉惠紅、麥阿月、黃蘇妹、陳群……這些曾淹沒在歷史長河里的平凡名字,因舞臺而生輝,讓“紅頭巾”的故事得以被看見、被銘記。
粵劇《紅頭巾》劇照。該劇是國內(nèi)首部聚焦華人女性群體勞工史的舞臺作品。
一部粵?。嚎虒懭A人女性的“生命禮贊”
這部由一級導演張曼君執(zhí)導、知名編劇莫非執(zhí)筆的作品,不止于講述一段往事——它深刻詮釋了中國女性“外柔內(nèi)剛”的精神特質(zhì),更將廣東人自尊自強、團結協(xié)作的地域品格,與全球華人華僑魂牽家國的赤子情懷熔鑄一體,成為獻給千萬華人女性的“生命禮贊”。
演員陣容更堪稱粵劇“頂流”配置: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文華表演獎與梅花獎雙料得主曾小敏領銜主演,梅花獎獲得者、一級演員麥玉清,一級演員文汝清、朱紅星等名家傾力加盟。他們以細膩入微的唱腔與身段,賦予角色蓬勃的生命力,讓“紅頭巾”們在異鄉(xiāng)的艱辛、對家的思念、面對困境的堅韌,鮮活地躍然舞臺之上。
粵劇《紅頭巾》劇照。
一種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粵劇的“破圈表達”
在藝術呈現(xiàn)上,《紅頭巾》大膽打破傳統(tǒng)粵劇的邊界,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思想與古典藝術的深度融合。它始終堅守粵劇經(jīng)典唱腔的婉轉(zhuǎn)、身段的雅致,保留著嶺南藝術的根與魂;同時又創(chuàng)新性地融入西方音樂劇的現(xiàn)代舞、搖滾說唱等元素,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碰撞出別樣火花。 尤其是“船底艙”“建筑工地”“走難”等女性群體舞蹈段落,演員們以肢體語言勾勒出“紅頭巾”的生存圖景,再搭配濃郁醇厚的粵味唱腔,讓觀眾在沉醉于傳統(tǒng)嶺南藝術魅力的同時,更收獲了現(xiàn)代、多元的感官沖擊,耳目為之一新。
粵劇《紅頭巾》劇照。
一份口碑:五年淬煉的“文化名片”
自2020年首演至今,《紅頭巾》歷經(jīng)五年舞臺淬煉、近百場巡演打磨,足跡遍布國內(nèi)20座城市,更兩度跨越國境遠赴新加坡,成為一張亮眼的“嶺南文化名片”。
2024年,該劇登陸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以“紅頭巾”的奮斗故事讓世界看見中國女性的堅韌力量,演出結束后,新加坡副總理親口稱贊“Good job”,讓這份來自中國的藝術表達獲得國際認可;2025年9月,恰逢中新建交35周年、新加坡建國60周年之際,廣東粵劇院的藝術家們再攜《紅頭巾》登上新加坡新傳媒劇院,以嶺南粵劇為橋梁,將“紅頭巾”的精神,再度鐫刻進中新文化交流的嶄新年輪。
一巾染赤,扛起半世紀風雨滄桑;一曲鏗鏘,唱盡家國萬里赤子情長?!凹t頭巾”的那抹紅,早已超越了勞工符號的意義,成為跨越時空的精神火炬——它照亮著平凡女性的奮斗之路,也溫暖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
舞臺上流轉(zhuǎn)的,不僅是一段塵封的往事,更是千萬平凡女性對生命最莊重的禮贊。她們曾在歷史的夾縫中“捱”出希望,如今我們將在劇場的光影里重逢那束微光。10月10日至11日,四川宜賓酒都劇場,誠邀您共赴這場穿越時空的致敬,見證“紅頭巾”的精神芳華。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羅彥清 通訊員 林楷虹
攝影:廣東粵劇院 薛才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