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想到,關羽、張飛、諸葛亮都是真實存在,卻有這么多人陪著他們混了大半輩子,居然從來不在正史里露過面?貂蟬、邢道榮、潘鳳、胡車兒、劉安、裴元紹、周倉、吳國太、關索、祝融夫人、兀突骨,這十一位家喻戶曉的“三國人物”,居然都不存在!一想起來,整整被騙了近千年,真讓人心里咯噔一下:我們到底認識了一個怎樣的“三國”呢?
先說貂蟬。按《三國演義》里的劇情,連董卓、呂布這種梟雄都為她翻云覆雨,呂布寧愿叛變,也不愿放過她一絲一毫的“美色”。可問題來了,《后漢書》《三國志》都沒提過她。貂蟬究竟是誰?其實,她是后人想讓董卓、呂布的恩怨更有“情癡”色彩才硬生生捏出來的。真實的董卓之死,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揮刀斬殺了太平道教眾,天下群雄討伐,呂布先是打了個招呼,就一刀捅了他。哪里牽扯到什么美人離間?沒有的事。可就這么一個虛構人物,被后世評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還讓戲臺子上的唱段唱得人們信以為真。
再看潘鳳。演義里說,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韓馥上將潘鳳遇華雄,戰(zhàn)沒三合,被斬于黃板,尸橫道里”?!芭锁P力能擔百石”,結果三合就倒。這個“人才癮大”的招牌,網(wǎng)絡上至今還流傳得歡??墒窌?,韓馥根本沒潘鳳這個部將,連華雄都只是“土匪頭目”,完全對不上號。小說家羅貫中為了渲染討董的艱難,不得不組了這么一個丟人小插曲,順便給“斬華雄”的關羽立了個更大的功勞。
和潘鳳一樣,邢道榮那張嘴更能吹。演義說他守零陵,豪氣沖天,號稱“萬夫不當之勇”,專門嚇唬劉備的謀士。不信你看,張飛、趙云一起上,他就“杯弓蛇影”,敗得一塌糊涂,還被趙云一刀殺了??墒聦嵣?,零陵太守向劉備投降時,只是趁亂讓人點了幾把火,邢道榮這個角色根本沒出現(xiàn)在正史。要不然,《三國志》里怎么連個名字都找不到?同樣道理,那個偷典韋兵器、負重五百斤、日行七百里的胡車兒,也只活在羅貫中的腦子里。
再細想典韋。演義里說宛城之戰(zhàn),張繡派胡車兒夜奪典韋兵刃,亂兵中把典韋砍死。要是這胡車兒真那么神,典韋也太倒霉了。可查看《魏書》,典韋確實戰(zhàn)死,但死因是因為士兵突遭襲亂,用兵器混戰(zhàn),互相誤傷。哪里有什么“胡車兒”?全都是后世為了增加戲劇張力而編的。
說到劉安,那更是典型的“殺妻”故事。小說里,劉備逃難時在山中遇到獵虎狂人劉安,饑極之下殺妻作肉,還把腦殼剁開做甕盛酒,足以嚇死一批劇毒??扇龂泛偷胤街局?,根本沒這么一個劉安。這個“野人殺妻”的橋段,很可能來自民間鬼故事,被羅貫中拿來包裝劉備的艱難處境。
裴元紹、“搶劫”趙云的那出鬧劇,人們都以為是真。一說裴元紹拿著斧頭去劫營,撞見花崗巖一般的趙云,結果被當場秒殺。臺詞都背得滾瓜爛熟:“裴元紹慌亂中,手一抖,斧掉掌心,趙云冷笑一聲:‘斧頭還給你,好歹也是虧了幾個回合?’”可《蜀書》里沒這一段,裴元紹這個名字連邊都沒撇。
再聊聊周倉。大家都說他是關羽的忠義侍從,“持刀斬顏良,喊天一聲震死敵”??蓡栴}是,正是因為他太“嚇人”,后來刑法里才補了條:“亂折八面鼓,易奪敵心者,莫若避周倉?!薄福@也是后人杜撰。歷史上關羽手下真正親信,倒是有個劉永,記載里提及不少,可周倉始終消失在任何一部史書之外。連同他一起“殉葬”、死后享香火的吳國太、祝融夫人、關索、兀突骨,也都是小說摻水分的結果。
為何這些人能騙了我們一千多年?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小說要有看點,需要煽情和懸念;二是后世戲劇、曲藝、評書一傳再傳,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不斷加戲,直到我們都當成真了。有趣的是,真正的三國人物也愛借用這些虛構角色:曹操見到貂蟬的畫像,還流了口水;劉備聽聞邢道榮的傳說,差點沒嚇暈過去;孔明專門寫了《與兀突骨書》,想用大象攻城的故事取勝……可惜這一切都沒發(fā)生。
這些羅貫中“巧手”編出來的配角,最終變成了三國文化里最閃亮的旁枝。表面上,他們豐富了主線人物的性格,增添了沖突、戲劇性和傳奇色;深層看,他們其實映射了后人對豪杰、忠義、策略、陰謀的無限幻想與崇拜。有了他們,三國故事才像一場絢爛的煙火,綻放在我們心中。
等我們抽絲剝繭,回到真實的《三國志》和《后漢書》,卻才發(fā)現(xiàn),那些被奉為經(jīng)典的“人生導師”“神操作”“虐心橋段”,都有一絲“捏造”的痕跡。所謂“關二爺”千年不倒,不過是后世堆出來的肉結構;所謂“貂蟬三分明月夜”,也許只是才子詞客的幾句詩。真實的歷史多蒼白無力,但也更加沉甸甸——沒有了虛構角色的錦上添花,反而讓我們看清,三國時代的風雨與血淚,都是活生生的生死抉擇。
可凡事都有雙面。有了貂蟬,你才會好奇董卓究竟有多殘暴;有了胡車兒,你才會想起典韋的身負重傷;有了邢道榮和潘鳳的“狂言”,才讓我們佩服張飛趙云的氣魄;有了劉安的荒誕慘劇,才讓劉備的種種艱難更顯驚心動魄。能不能接受這些虛構?也許要靠各人的心境。有的人說:“歷史就該原汁原味,別再美化捏造了。”也有人說:“要是能多幾位貂蟬,那三國甭那么沉悶?!?/p>
無論如何,這十一位“假人”,的確騙了我們一千多年,也的確讓三國故事多了許多趣味和張力。現(xiàn)在,我們拆穿了這場幻術,也許會覺得有點遺憾;可真相擺在面前,也算是一種清醒。至于你愿不愿意,繼續(xù)把他們當三國“輔佐大臣”,還是只當一段好看的戲碼,答案就交由你自己決定吧。
參考資料:[1] 《三國志》陳壽 著[2] 《后漢書》范曄 著[3] 何炳棣《三國文化與小說藝術》 [4] 顧頡剛《古史辨》 [5] Robert Joe Cutter “The Manchurian Myth and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