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語:
驚聞知名作家、書法家、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谷經農老師因病離世,我們心中滿是痛心與不舍,難以平復。谷老師一生耕耘多域,在文學界,他筆耕不輟,作品飽含溫度與深度,觸動無數讀者心靈;在書法界,他筆墨精湛,作品兼具風骨與韻味,盡顯藝術才情;在教育界,他悉心育人,用知識與愛心點亮學子未來,深受師生敬重。
他的離去,是文學、書法與教育領域的一大損失。為緬懷谷老師,寄托我們的哀思,我們將陸續(xù)推發(fā)圈內好友緬懷之作,以此追憶他的生平點滴與高尚品格。愿谷老師一路走好,他的精神與作品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祭谷經農先生文——
文/三杯茶
時維秋序,耒水嗚咽,西湖柳衰。余自外歸耒,方抵故邑,即聞經農先生溘然長逝之耗,如遭雷擊,五內俱焚。追憶先生音容,歷歷在目,遂援筆泣書,以寄哀思。
先生諱經農,字墨農,耒陽本土之賢達也。少承家學,嗜書善墨,及長,文名鵲起,為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筆耕半世,著述等身,百萬言篇章散見于《人民日報》諸報,散文集《遠去的風景》、長篇小說《花落》尤為世所重。其文質樸無華,皆出肺腑,記鄉(xiāng)土風物則如臨其境,寫人間悲歡則感同身受,蓋以“文字需質樸,主旨為靈魂”為旨歸,故能動人至深。又精書法,幼承父教,筆力遒勁,氣韻生動,楷行草相濟,自成一格,《書法報》屢刊其作,獲評“人民藝術·2024影響中國的100位書畫家”,實至名歸。
余與先生之識,始于沿江路之“河邊漁坊”。彼時余初返桑梓,于故里風物尚疏,尤于文學圈為門外漢,唯懷一腔熱忱,偶作打油之句,幸得耒陽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朱文科主席垂青。是日,主席攜先生過訪,言及鄉(xiāng)籍,乃知與先生同里,席間話匣頓開,鄉(xiāng)音鄉(xiāng)情,暖意盈懷。余揣拙作《我在順湖等你》呈教,先生展卷細閱,俯指正訛,未有半分輕慢。既畢,溫言慰之曰:“我手寫我心,用心寫出來的,都會是感人的?!贝苏Z如春風沐草,解余惶惑,立余信心,至今不敢或忘。
厥后過從漸密,每得暇,輒與先生語及耒陽軼事,其言娓娓,如數家珍。嘗造先生“墨寶齋”,齋臨西湖游園,四壁皆書,墨香襲人。先生興之所至,援筆揮毫,賜余《三杯茶》《河邊漁坊》二幅墨寶,筆走龍蛇,力透紙背。余珍之若拱璧,懸于漁坊壁間,往來客見之,莫不交口稱贊。然世事倥傯,后漁坊易主,余倉猝間竟遺此墨寶,今先生已逝,物失難尋,此憾耿耿,將伴余生。
先生之德,尤足稱述。其在杏壇,執(zhí)教育人,主編《耒陽教育》,扶植后輩不遺余力;創(chuàng)辦文學聯誼會及《泉水灣》刊物,為耒陽文苑播撒火種。昔年評學童征文,見初一學子佳作遭誤判為抄襲,先生力排眾議,逐字核驗,甚至親赴其鄉(xiāng)查證,終還學子公道,誡曰“勿扼殺文學幼苗”,其護才之心,赤忱可鑒。待晚生如子弟,未嘗有名人架子,論創(chuàng)作則點迷津,談處世則誡謙和,西門望雪君亦嘗言,先生教誨如父兄訓示,語重心長。今年初春,西門君作東,余與櫟容、劉館長諸人,會先生于樓下新市土菜館,把酒談文,先生縱論古今,神采飛揚。孰料此聚竟成永訣,今日憶及,音容宛在,恍如昨日,而先生已隔天人。
先生一生,跨文壇、書壇、杏壇三域,皆有建樹。文則存真,書則見骨,教則傳心,獲評“書香之家”,實至名歸。今先生駕鶴西去,墨寶齋空余翰跡,文苑失其宗匠,杏壇少其良師。然其文《遠去的風景》《花落》存世,可慰讀者;其德其言昭于后輩,可勵來者。所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信哉斯言。
嗚呼!生死有命,天道無常。耒水湯湯,載先生之德;鹿歧巍巍,存先生之風。余無以為祭,唯述此片言,遙寄哀思。愿先生魂歸道山,安然長眠。
尚饗!
免責聲明:本平臺按耒陽社區(qū)及各網站網帖推送的任何圖文言論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