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浙江宣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總是通過一定的符號傳承傳播的。要說中華文化的物質符號,印章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如果你看過《封神演義》,想必對其中的一件法寶——“番天印”會有深刻印象;上中學時,老師講到《史記》記載,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曾佩戴六國相印以“合縱”抗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印”更以會徽形式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
隨著技術發(fā)展,印章的形式日趨多元,各式各樣的電子印章隨處可見。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電子印章管理辦法》,足見印章在政務活動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走進一方印章的世界。
圖源:視覺中國
在筆者看來,印章的歷史矗立著兩座高峰。
印章伴隨人類文明而生。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印章實物,為河南安陽出土的三件青銅璽。但早期的印章主要作為信用保證,形式各不相同,如用于封緘的“封泥”,或為器物記名,或用來體現(xiàn)身份、權力。
比如,《周禮》記載“貨賄用璽節(jié)”,鄭玄對此注解“璽節(jié)者,今之印章也”。秦始皇則將“璽”明確為皇帝、皇后專用?,F(xiàn)珍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皇后之璽”,其主人很可能是漢高祖劉邦之妻呂雉。
到了漢代,典章制度更加完備:文官用“印”,多為制模澆鑄;武將用“章”,多為印坯鑿刻。唐朝時,白居易寫下“陋巷乘籃入,朱門掛印回”,這里的“掛印”代指辭官。
秦漢印章,可說是印章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秦印典雅,漢印端莊,堪稱后世學習典范。
印章并非中國專有,但篆刻文化卻是中國獨有的。篆刻專指以篆書為印文?!白?,是印稿設計、印文篆法和結構布局;“刻”,就是刻制加工。據(jù)載,秦書八體,有專門的“摹印篆”。
宋代以前,印章往往由專門的工匠刻制。到了宋代,歐陽修、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等嘗試印稿設計,尤其米芾將書法筆意注入印章,開創(chuàng)“文人印”先河。但多數(shù)文人沒有鐫刻銅印的腕力,因此寫好以后一般仍需找工匠去刻。
及至元代,畫家王冕發(fā)現(xiàn)花乳石可以用來刻制印章,從此,印章的歷史被改寫。這種石頭適合手工篆刻,文人能輕松駕馭,因此參與度空前提升,明清文人篆刻崛起,鑒藏印、姓名印蔚然大觀,于是成就了印章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明代文彭、何震是篆刻藝術的代表人物。文彭是畫家文徴明的長子,官至國子監(jiān)博士,世稱“文國博”。起初,文彭制印用牙章,自篆其文,請別人奏刀,有一次無意間獲得了青田石四筐,便不再用牙章,??淌隆:握饎t繼承出新,影響新安印派百余年。
到了清代,鄧石如、吳讓之、高鳳翰等篆刻大家各領風騷,黃牧甫、吳昌碩、趙之謙是晚清篆刻的代表性人物。如吳讓之“觀海者難為水”、黃牧甫“人生識字憂患始”、吳昌碩“鮮鮮霜中菊”……文意深沉,風格鮮明,可謂人印合一。
西泠印社 圖源:“走近西湖”微信公眾號
二
印學史上,浙江占據(jù)的位置是獨特的??梢詮挠∪?、印社、印石三個維度來看。
文人篆刻自發(fā)軔起,浙江就涌現(xiàn)出一批印學先賢。如,元代趙孟頫提出“印宗漢魏”主張,被認為是中國篆刻的分水嶺,此前為“印章史”,此后才是“篆刻史”。他編寫了印章理論著作《印史》,還是“圓朱文”印的創(chuàng)始者。再如,浙江開化人吾丘衍撰寫《學古編》,這是中國第一部印學理論著作,強調篆刻的文學性與藝術性,推動文人篆刻理論的體系化。又如,開創(chuàng)“浙派”的清代篆刻家丁敬強調“思離群”,反對一味模仿,提倡個性創(chuàng)造。
提到杭州,很多人知道有“三西”之說,即西湖、西泠、西溪。其中“西泠”指的是坐落于孤山之畔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1904年,丁仁、王褆、葉銘、吳隱等在西湖邊效仿先賢,創(chuàng)立西泠印社,自此開啟浙江篆刻的黃金時代。首任社長是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吳昌碩。如今的西泠印社,“西泠學堂”聲名遠播海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西泠橋畔的中國印學博物館,作為印學寶庫,濃縮了三千年印章史。1963年,浙江美術學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開辦中國第一個本科書法篆刻專業(yè),打破師徒授受的傳統(tǒng)模式,如今更有了篆刻方向的博士專業(yè)。
刻印篆刻,離不開石頭材質。四大印章石,浙江獨占其二。產(chǎn)于浙江青田的青田石,是篆刻石材接受度最高的一種。早在六朝時期就用于雕刻擺件,明代開始作為治印石材,大受青睞。昌化石,因產(chǎn)于浙江臨安昌化而得名。作為昌化石的代表品類,雞血石開采盛名于清代,康熙、乾隆等都曾將其作為玉璽章料。
各種類顏色印章群 圖源:“浙江地質”微信公眾號
實用性的印章延續(xù)發(fā)展至今,如黨政機關發(fā)文以公章落款為證,企業(yè)組織法人章、個人簽名章依然是憑信之物。藝術化的篆刻,也得到進一步的應用。
篆刻不僅是一門愛好,還是一個職業(yè)。
上世紀30年代,聞一多就曾靠篆刻印章來添補用度。當今社會,不少人拿起刻刀,各類篆刻社團層出不窮。篆刻元素同樣滲透于當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各類書畫篆刻展時常舉行;知名汽車企業(yè)使用篆書設計車標;杭州地鐵站名嵌入篆刻元素;各地景點熱門的“集戳蓋章”打卡方式,等等。
篆刻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人人可學的技藝。
初學者可以觀看《金石中國心》等紀錄片、篆刻名家網(wǎng)課,也可以走進中國印學博物館參觀,或閱讀《中國印章史》等專業(yè)書,感受其文化與美學價值。初學階段,可以從臨摹漢印開始,掌握基本技法;多研讀名家印譜,請教專業(yè)人員,找到參照系,在比較中找差距,以更好提升自我;在創(chuàng)作中,善于使用《篆刻字典》等工具書。到了一定階段,就需要學會書寫篆書,否則難以融入“以書入印”的藝術表達。
“印雖小技而非小道”。如果以篆刻立身求道,則要“印外求印”,才有成名成家可能。首先,應學好古典文學、文字學、金石學、書法學、篆刻學等必修課、基礎課,進而在篆刻與繪畫、書法的觸類旁通中,涵養(yǎng)人品、修煉藝品,追求“印如其人”“人書俱老”的藝術境界。
一方印章,一種篆刻,通過朱與白、虛與實、拙與巧,成為憑信載體,傳遞陰陽哲學和東方美學,生動詮釋何為“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因此,黃賓虹說:“一印雖微,可與尋丈摩崖、千鈞重器同其精妙?!?/p>
于方寸印章之中對話古今、雕琢自我,既可盡精微之妙,更能見天地廣大。
本文播音:洪放
聲明: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