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艦一次成功彈射殲- 35、殲- 15T、空警- 600三種艦載機的畫面相信大家都還熟悉,這項能讓艦載機高效升空的技術,能不能用在戰(zhàn)略導彈上?
畢竟導彈也常為增射程多帶燃料,不得不犧牲戰(zhàn)斗部裝藥量,兩者都面臨發(fā)射準備時間長的問題。
可更讓人好奇的是另一個對比:中國在常規(guī)動力航母上實現了電磁彈射突破,美國福特號核動力航母卻連F-35C都兼容不了,故障率還超10%。
有人說這是技術路線不同,有人覺得是運氣差異,但往深了想,為什么中國能把技術落地,美國卻卡在半路上,這背后藏著的,或許不只是技術能力的差距。
同樣是電磁彈射,中美兩國的實際表現卻天差地別,福建艦不僅完成了多機型彈射,還在常規(guī)動力基礎上解決了供電難題。
要知道,三四臺彈射器同時工作的瞬時能耗,相當于一個小城市一小時的用電量,單臺儲能裝置的充電功率就達4兆瓦,3到4臺一起充,總功率能到12到16兆瓦,差不多是一臺大型風力發(fā)電機的功率。
中國靠超級電容+電池的組合,讓常規(guī)動力航母也能穩(wěn)定支撐彈射,而美國福特號用了核動力,卻連基本的兼容問題都沒解決。
這種差距不只是在航母上,大半年前,中國六代機原型機就低空試飛,普通人都拍到了清晰畫面,可美國從九三閱兵到福建艦彈射成功,拿出來的始終是PPT里的六代機,特效粗糙不說,核心參數從2023年到2025年就沒更新過。
單看誰先拿出實機,中國在這類新興裝備領域有半年以上的領先,這是肉眼可見的事實,更值得琢磨的是輿論反應。
福建艦彈射成果公開前,某高端問答社區(qū)里滿是“美國都沒搞成,中國肯定不行”的聲音,仿佛美國做不到就等于中國沒資格做到。
可這些人沒想起,中國這些年的科技突破,大多是在別人覺得不可能的領域闖出來的,從高鐵到新能源汽車,再到如今的電磁彈射,哪一項不是從技術封鎖中硬生生蹚出的路?
中國能把電磁彈射落地,不是突然冒出來的黑科技,而是十幾年技術積累的結果,早在2004年,我國就研發(fā)出首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磁直線運動系統,先用到了高鐵上。
2007年又基于這項技術,搞出了車載無人機的軌道電磁彈射器,航母上的電磁彈射,其實是把民用、陸用技術升級改造到海上,屬于技術遷移+迭代優(yōu)化的必然結果。
這種跨領域技術協同,離不開全產業(yè)鏈的支撐,超級電容能在彈射中瞬間發(fā)力,是因為它在高鐵、地鐵上已經用了十幾年,穩(wěn)定性經過了億萬公里的考驗。
電池能實現快速充放電,靠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反哺,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院士團隊2014年就研發(fā)出75C率的磷酸鐵鋰電池,50秒就能把能量全放完,這種快充快放的能力,剛好匹配電磁彈射的需求。
更關鍵的是制度層面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馬偉明團隊花了10年時間攻關電磁技術,期間能調動全國的科研資源,跨領域解決材料、冷卻、儲能等難題。
而美國呢,1973 年石油禁運后,美國本也把新能源作為戰(zhàn)略重點,奧巴馬時期電磁軌道發(fā)射專利年均達10件,可特朗普上臺后,為了背后傳統化石能源財團的利益,直接砍了新能源補貼,還把能源部長從頂尖科學家換成了不懂技術的官僚。
這種制度差異還體現在產業(yè)基礎上,中國有56座10萬噸級船臺,是美國的56倍,美國如今只有紐波特紐斯一座現役船臺,中國船舶生產能力達4000萬噸,是美國的1000倍。
從遼寧艦到福建艦,中國平均每5年就有一艘新航母下水,傳說中的核動力004、005型2030年就能見面,而美國現役航母要么常年待在港口,要么頻繁進修理廠,一修就是大半年。
所謂的存量優(yōu)勢,正在被中國的增量速度慢慢超越,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其實只是電磁發(fā)射技術的初級應用。
海軍工程大學專門設立電磁發(fā)射工程專業(yè),而不是電磁彈射工程專業(yè),這個名字就暗示了更大的空間,電磁彈射針對的是大重量、相對低速的艦載機,未來在電磁軌道炮、導彈助推上,還有更廣闊的用途。
比如電磁軌道炮,用電磁推力發(fā)射炮彈,射程能超200公里,是傳統艦炮的6倍多,還不用擔心炮管燒蝕,再比如電磁導彈助推,能讓導彈離開發(fā)射裝置后再點火,既不會燒蝕發(fā)射系統,又沒有火焰和煙霧,不容易被敵方雷達發(fā)現。
要是給東風系列導彈加個電磁助推,射程至少能增15%,還能縮短發(fā)射準備時間,這對超視距作戰(zhàn)來說,就是決定性的優(yōu)勢,當然,要實現這些應用,還得突破兩個難關。
把儲能裝置從現在的噸級,降到百公斤級,才能裝在飛機、潛艇上,還有把過載控制在5000g以內,避免推力太大損壞裝備。
不過從中國已經亮相的100式新能源坦克就能看出,技術基礎已經有了,這款坦克能在高原環(huán)境下靜默續(xù)航72小時,以前新能源汽車擔心的碰撞燃燒、低溫性能差等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這也為電磁技術的小型化、穩(wěn)定化提供了參考。
有人曾說“等軍隊用新能源裝備了,我就買國產電動車”,現在新能源坦克都有了,這種觀望其實沒必要。
中國的技術發(fā)展從來不是為了和誰比高低,而是為了讓國防更穩(wěn)固、民生更便利,從超大型水電站到深入山溝的國家電網,從光伏產業(yè)到新能源車,每一項技術突破最終都會反哺生活。
就像電磁彈射背后的儲能、充放電技術,未來說不定會讓家用電動車的快充速度再提升一倍,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方便。
從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到美國福特號的困境,我們能看清一個道理:科技競爭的本質,不只是技術能力的比拼,更是制度能否支撐長期戰(zhàn)略、產業(yè)能否形成協同效應的較量。
中國能在電磁領域實現突破,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
未來,隨著更多技術落地,中國在科技、國防領域還會創(chuàng)造更多驚喜,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些進步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