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御窯瓷器佛像與武則天像
杜鋼建
此件瓷器佛像底部二字“大周”是指南周,是武則天建立的朝代。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獲得普遍承認(rèn)的女皇。武則天是大周朝唯一的皇帝。大周朝區(qū)別于歷史上先秦時期的周朝,也區(qū)別于五代歷史上的后周,后周也稱為大周。武則天的大周也稱為武周。
武則天(公元624~705年)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縣)。武則天本為太宗才人,后為高宗皇后,是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母親。唐高宗多病,武則天長期以皇后身份代他處理朝政。唐高宗去世后不久,武則天把持朝政,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在平定徐敬業(yè)反叛后,于天授元年(690年)太后武則天廢睿宗,僭號稱帝,改國號“周”,定都洛陽,史稱“武周”,亦稱為“南周”(公元690~705年),自稱“圣神皇帝”。
武周時期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圣、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云、開元等年號相對。705年去世時發(fā)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武則天享年82歲,葬于乾陵。由于謚號中的“則天”二字。武周政權(quán)是唐朝歷史上的一段插曲,李唐王朝被武周政權(quán)所中斷。武周時期的瓷器等器物成為大唐珍稀器物。
武則天去世后,神龍?jiān)辏?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fā)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fù)位,恢復(fù)了唐朝的政權(quán)。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李顯,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即唐殤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當(dāng)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協(xié)助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fù)位。
武則天建立的大周朝代文化由后來的后周政權(quán)所繼承,其中包括延續(xù)了大周御窯柴窯瓷器文化。后周文化由宋太祖趙匡胤崛起而繼承,其中包括后周柴窯瓷器文化。武則天是柴窯瓷器文化的早期推動者。由于武則天重視大周政權(quán)自己的瓷器文化,所以大周窯得到快速發(fā)展。五代柴窯和宋代柴窯都是在武則天大周窯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在唐朝瓷器中,武則天大周窯瓷器屬于唐朝頂級瓷器,極為珍稀。
后周顯德年間著名的柴窯瓷器在宋代北宋和南宋時期一直屬于皇宮御用瓷器。柴窯雖然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初年(954年),為周世宗柴榮的御窯。但是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是在武則天大周窯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從武則天大周御窯,到周世宗柴榮御窯,再到大宋趙匡胤皇宮御窯,柴窯瓷器有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柴窯在南宋時期依然屬于皇家御窯。
武則天時期鑄造的佛像中,有一些相貌原型是武則天的相貌,按照武則天的相貌制作佛像器物成為當(dāng)時比較流行的做法。不僅一些大佛像采用武則天相貌,而且武則天大周時期的御窯瓷器佛像也有模仿武則天的相貌。此件大周御窯瓷器佛像是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唐朝珍稀瓷器。
唐代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頒《大云經(jīng)》于天下,下令全國各州修建大云寺,鑄造大佛像,很多寺廟也因此更名為大云寺?!断蠼唐ぞ?六卷全)》曰:"龍朔初高宗幸并州童子寺,大像高十七丈,后遣使送袈裟,其像放大光明。"高宗下令為高十七丈的巨佛進(jìn)行裝飾,使大佛像更為莊嚴(yán)神異。
唐高宗夸武則天“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tài)”。盧舍那大佛開鑿于唐高宗672年,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xiàn)禮而專門開鑿的。據(jù)《唐書·袁天綱傳》記載,言武后幼時,天綱曾為之相面,稱其相為"龍睛鳳頸",乃貴人之相。后來根據(jù)大家的建議,直接按照當(dāng)時已經(jīng)48歲的武則天修建了一尊佛像,也就是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像。
其中,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就是根據(jù)武則天的容貌儀態(tài)所造出來的像,并成為龍門石窟中藝術(shù)水平最高、整體設(shè)計(jì)最嚴(yán)密、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造像。據(jù)《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為修大佛“皇后武氏助施脂粉錢二萬貫”,武則天親自主持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在當(dāng)時極為轟動。
武則天時期,制作佛像傳播佛教風(fēng)靡一時,蔚為壯觀?!?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匯考》卷2載,"嗣圣十七年(即太后久視元年)……按張廷珪傳,武后稅天下浮屠錢,營佛祠于白司馬坂,作大像。"
置大佛像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大唐西域記》卷5中載:"自古至今,諸王、豪族,凡有舍施,莫不至止,周給不計(jì),號大施場。今戒日王者,聿修前緒,篤述惠施,五年積財(cái),一旦傾舍,于其施場,多聚珍貨。初第一日,置大佛像,眾寶莊嚴(yán),即持上妙奇珍,而以奉施……從此之后,諸國君王各獻(xiàn)珍服,嘗不踰旬,府庫充仞。"
各地寺廟曾經(jīng)紛紛建造大佛像置于佛殿?!秴⑻炫_五臺山記》卷2中載,"廿九日(乙巳)天晴,清祥座主齋,令見師舍利日記,懸?guī)熡肮S丁寧也。即出大門向赤城寺,拜大佛殿彌陀丈六像,智者大師參此大殿,于佛前入滅,令禮燒香感淚先下,次參懺法堂燒香。"
大佛像制過十丈的寺廟有不少。《續(xù)高僧傳》卷20中載,"釋惠仙,姓趙,河?xùn)|蒲阪人。幼懷出俗,緣故淹留,年登不惑方果前愿,既出家后隨方問津,雖多涉獵,然以華嚴(yán)涅槃二部,為始卒之極教也……所以執(zhí)卷自隨有若雙翼,或有言晤披而廣之……寺有大像制過十丈,年載既久埃塵是生,棟宇頹落珠璣披散,遂控告士俗更締構(gòu)之。"
有的寺廟甚至建造彌勒大像百丈?!夺屖贤ㄨb》卷6載:"武德三年,先是沙門寶證,于普救寺,創(chuàng)營彌勒大像百丈,萬工才登其一而證逝,眾請積繼之……積乃脩建十年,雕妝竝畢,道俗欣慶。"據(jù)《為霖道霈禪師餐香錄》卷2載:"募塑大佛像,鼓山大殿東尊佛像,方四十載,乃為蟻所壞……監(jiān)院成源,始發(fā)意鑄鐵佛,以垂永久……凡四眾人等,于尊像之前,燒香散華,禮拜供養(yǎng)。"
針對武則天時期大造佛像,狄仁杰上書說,"今之伽藍(lán),制過宮闕,窮奢極壯,畫繢盡工,寶珠殫于綴飾,環(huán)材竭于輪奐。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生之有時,用之無度,編戶所奉,常若不充,痛切肌膚,不辭箠楚。"當(dāng)時修建寺廟、巨大的佛像極盡奢侈,規(guī)模比宮廷還要宏偉。
針對武則天時期的寺廟建造大佛像運(yùn)動,有的朝廷大臣建議有所克制?!豆沤駡D書集成:釋教部匯考》卷2曰:"按張廷珪傳,武后稅天下浮屠錢,營佛祠于白司馬坂,作大像,廷珪諫以為,傾四海之財(cái),殫萬民之力,窮山之木為塔,極冶之金為象,然猶有為之法,不足高也,填塞穴,覆壓蟲蟻,且巨億計(jì)工員窮窶,驅(qū)役為勞,饑渴所致,疾疹方作。又僧尼乞匃自贍,而州縣督輸,星火迫切,鬻賣以充,非浮屠所謂隨喜者,今天下虗竭,蒼生雕弊。"
武則天時期的大周御窯是柴窯的前身。柴窯是以五代時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之姓命名的窯口,是歷史上著名的御窯。后周顯德時(公元 954——959 年),世宗柴榮在銀川一帶建立柴窯,未能成果。柴窯移到新鄭以東才燒成功。 明宣德三年( 1428 年)呂震《宣德鼎彝普》記載: “ 內(nèi)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窯器皿 ” 。五大名窯中柴窯位居第一。
柴窯瓷器顏料除了青色,還有黑、黃、白、醬釉、芝芝麻醬色多種。如乾隆詠柴窯詩句中,稱清宮所藏幾枚柴窯皆黑而無青者,清人楊望泰就認(rèn)為柴瓷 “ 其色黃 ” 。乾隆《詠柴窯碗》曰 “ 足土口銅 ” 。在器型上,清宮中舊藏柴窯碗數(shù)枚,據(jù)記敘還有瓷枕等其他器型。
柴窯釉色在此件武周御窯瓷器佛像是有所體現(xiàn)。此件武周御窯瓷器佛像采用了當(dāng)時幾種頂級顏料釉色。其中 “紫金釉”得名是因?yàn)橛灾屑佑薪鸱?。釉水加金始自武周御窯和玄宗御窯。這種高貴神秘的釉色在大唐兩朝御窯出現(xiàn)過。
此件模仿武則天相貌的瓷器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發(fā)紋,雙眉彎如新月,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露出祥和笑意。此乃典型的唐代造像風(fēng)格。
【責(zé)任編輯】張強(qiá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