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蓮
10月8日晚,高速免費最后一分鐘,司機們集體上演“速度與激情”,多地高速收費員為讓大家省錢操碎了心,站在路口大聲喊話:快點,快點。另據此前報道,對于在免費時段結束前仍在高速上行駛的車輛,交警給出了重要建議:車主應根據實際位置和時間,選擇就近收費站先駛離高速公路,享受免費通行權益,待免費時段結束后,再重新取卡進入高速繼續(xù)行程。
每逢重大節(jié)假日,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政策便如約而至,成為億萬民眾出行的“福利禮包”。這一政策自實施以來,有效降低了公眾出行成本,激發(fā)了消費活力,體現了國家對民生福祉的深切關懷。然而,隨著私家車保有量持續(xù)攀升,免費通行政策也逐漸暴露出“甜蜜的煩惱”:高速公路瞬間“爆棚”,服務區(qū)人滿為患,堵車動輒數小時,免費結束前上演“速度與激情”,原本便捷的出行,變成一場身心俱疲的“拉練”。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妨思考:高速免費時段,是否可以預留一定的“彈性空間”?這不僅是對政策優(yōu)化的呼喚,更是對社會治理精細化的期待。
當前的高速免費政策,多采用“一刀切”模式——在固定時段內,所有小型客車免費通行。這種“集中釋放”的方式,雖然便于管理,卻也人為制造了交通高峰。人們?yōu)橄硎苊赓M紅利,紛紛選擇在免費時段出行,導致道路資源在短時間內被極度擠兌。正如每年春節(jié)、國慶期間,不少高速公路化身“停車場”,不僅出行效率大打折扣,還增加了交通事故風險,甚至影響應急救援通道的暢通。這種“福利”反而成了“負擔”,背離了政策初衷。
因此,引入“彈性空間”,顯得尤為必要。所謂“彈性”,并非取消免費,而是通過時間、區(qū)域、車型等多維度的靈活設計,實現錯峰疏導、均衡分流。例如,可探索“階梯式免費”機制:在高峰時段適度收費,而在出行低谷期,延長免費時長或擴大優(yōu)惠幅度,引導公眾自主調整出行計劃。又如,可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路段實施差異化政策,對車流壓力較小的偏遠路段,實行更寬松的免費政策,鼓勵繞行分流。此外,還可結合大數據分析,動態(tài)發(fā)布路況預測與優(yōu)惠建議,幫助公眾做出更理性的出行決策。
預留“彈性空間”,本質上是一種“疏堵結合”的治理智慧。它尊重公眾的出行需求,又不回避資源有限的現實;它堅持惠民導向,又追求效率與公平的平衡。更重要的是,這種彈性機制能夠增強政策的適應性與可持續(xù)性。隨著交通格局的變化、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以及智慧交通的發(fā)展,高速收費政策也應與時俱進。彈性設計為未來留出了調整接口,使政策更具韌性。
當然,任何改革都需兼顧公平與可操作性。彈性政策的推行,必須建立在充分調研、科學測算和廣泛聽證的基礎上,避免因規(guī)則復雜而增加公眾理解成本,或因信息不對稱造成新的不公。同時,應加強配套措施,如提升公共交通運力、完善路網結構、強化信息服務等,形成多措并舉的綜合治理格局。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