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8天假期落下帷幕,在2025年最后一次法定假期,你是否度過了一段理想的休息時光?
有人背起行囊奔赴遠方,在山川湖海的風景中舒展身心;有人選擇宅家度日,把節(jié)奏慢下來享受獨處;有人偏愛運動后的酣暢淋漓,用汗水釋放壓力;也有人貪戀“睡覺睡到自然醒”的松弛,讓身體徹底卸下疲憊;有人抓緊不被打擾的時光充電學習,為自己賦能;亦有人找個安靜角落徹底“放空”,暫別生活的瑣碎。關(guān)于“怎樣才算好好休息”,從來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
反過來說,“什么樣的休息不完整、不理想”,大家卻總能達成共識。比如,本該享受假期的時刻,突然接到領導要求加班的電話,好心情瞬間被打斷;又比如,一場計劃周密的旅行,卻因航班取消、忘帶證件等突發(fā)狀況打亂節(jié)奏,景區(qū)里摩肩接踵的人潮,更可能讓期待已久的放松變成“遭罪”;還有人本想“給錢包瘦身”,卻意外卷入價格欺詐、虛假宣傳、服務不達標等消費糾紛,讓假期添了堵。
人類社會對“休息權(quán)”的爭取,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1866年9月,在瑞士日內(nèi)瓦召開的國際工人代表大會上,根據(jù)馬克思的倡議,首先提出“8小時工作制”的口號。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了工人階級長時間工作、休息不足的問題,提出縮短工作時間以保障休息時間的主張,為后世爭取休息權(quán)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從最初將休息視為“恢復勞動力”的必要手段,到逐漸理解其作為“基本人權(quán)”的價值,再到如今,放假已成為現(xiàn)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這一觀念的演進,清晰地折射出人類文明在關(guān)懷個體福祉、追求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巨大進步。
拿我國來說,自1995年5月1日起,雙休日制度全面實施。如今95后年輕人的父母剛步入職場時,雙休日還不是理所當然的權(quán)利。而從今年起,修訂后的《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施行,全年法定節(jié)假日天數(shù)增加兩天,這無疑是對社會“增加休息時間”呼聲的積極回應。
法定節(jié)假日、休息日、個人年假等一系列休息措施的落實,從制度層面不斷拓展著公民的休息權(quán)。隨著休息時間的增加,很多人或許還該問問自己:我真的會休息嗎?我能享受休息嗎?當我以為自己在“休息”時,這種狀態(tài)真的是自己需要的嗎?
現(xiàn)實中,不少人陷入了“假休息”的誤區(qū):明明身體很累,卻熬夜刷短視頻到凌晨;假期里每天胡吃海喝、作息顛倒,反而比上班更疲憊;看似在“放空”,腦子里卻不斷盤旋著未完成的工作、待處理的瑣事。這類“休息”之所以無效,是因為它們只停留在“暫停工作”“暫停學習”的表層,卻沒能讓精神真正“松綁”。
現(xiàn)代人對休息的理解,早已超越了恢復體力、消除疲勞的生理層面。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曾經(jīng)表示:“閑暇是我們在工作之外的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們重新回到人性的尊嚴中去,重新獲得精神成長的機會?!彼J為,年輕人應該思考:怎么在閑暇時間中形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和創(chuàng)造?
正如這位知名哲學家的論斷,休息不等于“無所事事”,休息實現(xiàn)的是“精神的自由”。當前,人們對“怎樣才算好好休息”之所以各執(zhí)一詞,正是因為每個人精神“回血”的方式不同:有人需要“熱鬧”來驅(qū)散孤獨,有人需要“安靜”來沉淀思緒;有人需要“挑戰(zhàn)”來激活熱情,有人需要“平淡”來撫平焦慮。
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只要能在休息時告別緊繃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在假期結(jié)束后,帶著更平和的心態(tài)、更飽滿的精力回歸生活,那就是屬于你的“好好休息”。倘若在此基礎上,這段休息時光還能催生出某些精神的創(chuàng)造、靈感的迸發(fā),這無疑就是一次近乎完美的理想假期體驗了。
如今長假已然落幕,人們陸續(xù)回歸學習與工作崗位,新一輪“節(jié)后綜合征”或許正悄然襲來。即便如此,此刻開始思考“休息”的意義,也并不算晚。畢竟,真正優(yōu)質(zhì)的休息,不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暫?!被蛱颖?,而是一次深度的精神補給和自我對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