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中國家禽》、科普中國、BioLib、《中國鳥類志、《遺傳》。
會被列入三有保護動物的物種,一般來說本身種群基數(shù)就較大,就算經歷過種群數(shù)量驟降的階段,但種群還算是健康的,不然早就被提高保護等級了。
曾經在鄉(xiāng)間田野里竄來竄去的野雞也是如此,90年代和21世紀初它們一度變得相當罕見。隨著保護意識的提高、禁獵舉措和環(huán)境的恢復,如今它們又開始拋頭露面了。雖然肯定沒有上個世紀說的“開著鍋自己就飛進去”的級別,但除了“城巴佬”,大部分農村人肯定是經常能看到了。
所謂的野雞一般指的是雉雞(Phasianus colchicus)及其30多個亞種,因為它們數(shù)量眾多,我總是會好奇:怎么古人就沒馴化雉雞呢?
現(xiàn)代家雞的祖先是紅原雞(Gallus gallus),這個紅原雞至今都還存在,分布于我國的中國西南部及東南亞地區(qū),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雉雞跟紅原雞都是雞形目雉科的物種,怎么它們就沒有成為咱們雞圈里的家禽呢?而且明明古人馴化了鴨、鵝等眾多禽類,咋就偏偏漏了雉雞?
怎么不馴化雉雞?
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等考古均出土了雞骨的遺存,這說明中國是最早馴化雞的國家之一,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當時雉雞也早已存在,古人類也曾圈養(yǎng),嘗試馴化雉雞的。但是他們發(fā)現(xiàn)雉雞比起紅原雞更難管理,主要是雉雞警惕性太強,性格比較暴躁,圈養(yǎng)起來養(yǎng)了好久依然會在籠舍里橫沖直撞,受傷后又治不好,完全是白費功夫。相比之下,紅原雞因為本身就適應群體生活,只要多圈養(yǎng)幾只關在一起,它們的情緒就很穩(wěn)定。
就算能養(yǎng)活雉雞,想要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是很難的。紅原雞對產卵環(huán)境的要求并不高,很樂意在很多雞的雞圈里產卵,而且全年都能產卵。而雉雞一般都是獨立筑巢,養(yǎng)得多了,它們就會拒絕產卵。就算愿意產卵,一年也就2窩,每窩6-12枚,這能吃個啥?
家雞因為生得多,所以雞蛋和雞肉的產出都很穩(wěn)定,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是最理想的蛋白質來源。在相同的飼養(yǎng)成本下,雉雞經濟效益明顯偏低。
我沒吃過雉雞,不過據(jù)說雉雞肉的纖維較粗,沒有家雞好吃。我覺得這倒是不意外,也許紅原雞的肉也相當柴,但因為被人類長期選育,肉質才會更符合我們的口味和烹飪習慣。要是雉雞當時能馴化成功,也許情況就反過來了。
家雞在馴化中還發(fā)展出了許多作用,早上可以用來報時、是祭祀的材料、也可以是娛樂性的斗雞。這些作用能被找到,再次證明了家雞是更契合人類的。
不過雉雞因為好看的外形在我國古代還是擁有特殊的文化意義的?!抖Y記·月令》中記載雉是“陽鳥”,被認為是節(jié)令變化的重要物候標志;周代將雉羽用作車服儀仗的裝飾;漢代以后,雉雞成為重要的狩獵對象,上層社會盛行的“雉祭”和田獵活動,使得雉雞的狩獵價值超過了其作為家禽的飼養(yǎng)價值。
可能這樣的文化定位也削弱了古人馴化雉雞的動力,畢竟可以看出古人還是希望雉雞保持野性。
據(jù)《國語》《周禮》等古籍記載,古人還是會飼養(yǎng)雉雞的,但已經沒有打算馴化了,不過是當成貴族衣服的材料,以及供觀賞和狩獵用的。全都限于皇家貴族,從未普及到民間成為主要家禽。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表示,動物馴化并不只取決于人類的需求和技術,能被馴化的物種本身就必須滿足繁殖快、生長快、性格溫順、適合社會化圈養(yǎng)的條件,是人類與自然互動的結果。
因此雉雞從一開始就不符合這些標準,它們天生就不適合被馴化。
生態(tài)價值
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已經能實現(xiàn)對雉雞的人工養(yǎng)殖了,但這些雉雞屬于“半馴化”狀態(tài),與完全馴化的家雞有著本質區(qū)別,我們關注雉雞應該更關注它們的生態(tài)價值。
雉雞也許不能成為人類的重要家禽,當然它們肯定自己也不稀罕,但雉雞絕對是其自然棲息地不可或缺的食物鏈中層。它們是雜食性物種,通過覓食各種昆蟲能起到控制蟲害的作用;吃各種草籽后再帶到其他地區(qū)拉出來,能促進植物繁殖和群落擴散,有助于植被恢復與生態(tài)系統(tǒng)更新。
另外雉雞作為廣泛分布的鳥類,也能為鳥類進化、生態(tài)適應性等研究提供重要樣本。
所以說它們的生態(tài)價值和科研價值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食用或經濟用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