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老師感慨:“下輩子再也不做老實人了?!?/p>
事情源于他們校有一位老師。這兩年因學校缺乏一些學科教師,領導找她談話,她便接下了非自己專業(yè)的科目教學??鐚W科教學并不輕松,她經常備課到深夜,期末成績也相當不錯。
到了評級需要材料時,她請領導在證明材料上寫一句“因學校工作安排,該教師承擔某某學科教學”,這本是事實。但領導卻面露難色:“這樣寫不妥,顯得學校師資配備有問題。”
一句話,讓她的所有付出變成了“不合規(guī)”。
在我們教育系統(tǒng),這樣的故事并不陌生。
多少老師曾經為了學校大局,承擔額外工作:語文老師教道德與法治,數(shù)學老師兼科學課,體育老師帶隊訓練卻不算工作量......服從的人成了“萬能磚”,哪里需要往哪搬。
可到了評級評優(yōu)時,規(guī)則卻冰冷而僵硬:專業(yè)必須對口,課時必須精確,資質必須匹配。那些為學校解困的付出,在評級表格上無處填寫。
服從安排的人,最終被安排刺傷——這或許是當下教育體系中最令人心寒的常態(tài)。
我們的教育系統(tǒng)總是強調“奉獻精神”,鼓勵教師做“螺絲釘”。但當螺絲釘擰遍了所有螺絲孔,卻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孔是它的“本職崗位”。
領導們需要人救急時,強調的是“大局意識”;但當救急成為既成事實,卻少有人為這些教師爭取應得的認可。
更諷刺的是,那些永遠只做自己分內工作、稍有額外任務就搬出規(guī)章制度拒絕的老師,反而在評級路上順風順水——他們從未偏離“專業(yè)發(fā)展路徑”。
這何嘗不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
當奉獻者寒心,投機者得利,最終所有人都會學會“精明”。下次學校再有需要,誰還會站出來?
不僅是教師行業(yè),各行各業(yè)都有這樣的困境。我們歌頌奉獻精神,卻吝于為奉獻者提供制度保障;我們鼓勵大局意識,卻在關鍵評價時死守僵化標準。
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的評價體系了。一個好的制度,不應該讓老實人吃虧,更不應該讓服從安排的人寒心。
那位老師最終在材料上寫了“自愿承擔教學工作”。但我知道,她私下說:“下次,我也要學會說‘不’。”
當最聽話的老師開始學會說“不”,不是個人的失敗,而是制度的悲哀。
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公平都給不了那些為集體付出的人,又憑什么要求下一次還有人愿意站出來?
這不僅是那位老師的困境,更是每一個在規(guī)則與現(xiàn)實中掙扎的人的共同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