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地方,不是沒有聲音,而是每一個聲音都有了回響的空間。
廣漢龍居寺,就藏在這樣的靜謐里。
四川的寺廟很多,大多香火旺盛,人潮洶涌。而這里,卻不爭不搶,連指路的牌子都顯得有點(diǎn)不好意思。
它不催促你虔誠,也不渴望被記住,只是一直站在那里,風(fēng)吹不動它,歷史忘不了它。
從成都自駕,約一小時就能抵達(dá)。地圖導(dǎo)航“廣漢龍居寺”,順著鄉(xiāng)道繞進(jìn)龍居村,快到時,路兩旁的房屋突然變低,樹變高了,風(fēng)開始有了點(diǎn)山野的味道。
據(jù)說,龍居寺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隋朝大業(yè)年間,也有傳說是唐代李世民駐軍舊址。
相傳建寺的是禪宗八祖馬祖道一,那時稱“白云馬祖道場”。千年前的僧人已無聲息,但他留下的佛塔、壁畫、玉佛群像,還在靜靜講述。
中殿為明代正統(tǒng)十二年所建,三間九檁、歇山頂,前檐的雙昂鎏金斗栱在陽光下閃得不張揚(yáng),歇山頂則壓得住全場的氣。
殿內(nèi)那86平米的明代壁畫目前雖被圍護(hù),無法近觀,但即使隔著木柵,也能感受到它“能說話”的力量。
有趣的是,寺內(nèi)有一根“金剛托柱”,傳說是馬祖的胡人隨從成仙化身,靠近它時,總感覺有股無形的力從腳底往上涌。是真是幻,沒人去深究,大家只是輕聲贊一句:“玄?!?/p>
龍居寺里的樹是活的。那棵有著“樹屋”的千年老樹,枝椏伸展開去像一張巨傘。有人拍照,有人發(fā)呆,它都不管,照樣在風(fēng)中慢慢晃。
樹屋建得很原始,不算精美,但意境滿分,像小時候幻想中的秘密基地。
進(jìn)門右手的羅漢堂,陳列著幾百多尊形態(tài)各異的羅漢塑像,目前在翻修中,需繞行。但偶有一隅露出,也足以窺見其雕工細(xì)膩、表情生動,有人笑,有人怒,有人閉目入定,有人眼中似有塵世不舍。
走累了,不妨在寺里吃頓齋飯。每天中午,師父們會做一桌家常素菜,十元一位。不是網(wǎng)紅款素食,無無菜單、無擺盤、無濾鏡,就是米飯、炒青菜、豆腐湯那種。味道平實(shí),但配上靜謐的院落和緩慢的鐘聲,有種被生活安撫的感覺。
周邊沒有太多商業(yè),幾家農(nóng)家樂也大多清淡收斂,少了“旅游餐廳”那股精明。
吃飽了,再走一圈,或躺在門前草坪上曬太陽,看光從樹葉間縫隙灑下來,像落在舊電影膠片上的暖調(diào)。
需要提醒的是,寺里蚊蟲不少,記得備好防蚊噴霧。修繕中的區(qū)域請勿靠近,畢竟老廟易傷,安靜是對它最好的尊重。
廣漢龍居寺不是一個熱鬧的目的地,也不會被打上“頂流”標(biāo)簽。
它不屬于那種“一來就要拍視頻剪Vlog”的地方,而更適合在一個臨時逃離的清晨,被導(dǎo)航帶過來,然后不知不覺坐了一下午。
有人來祈福,有人來走心,但也有人只是來聽風(fēng)。
那些破舊的磚瓦和墻體,不美也不差,剛剛好,足夠撐起一個人短暫地躲開世界的念頭。
風(fēng)吹過寺頂?shù)拈芙?,鐘聲穿過老墻的縫隙,一草一木,都有故事。
龍居寺,沒有打擾,也不曾被遺忘。
這,就是它的分寸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