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間空氣像未經雕琢的原石,涼薄,干凈,有野草的微甜,也有寺香的微苦。
陽光尚未穿透云層,金堂山的輪廓模糊在一層淡藍色的霧里,遠處山鳥啼叫不止,像某種神秘預告。
沒有市聲,沒有排隊,只有一聲鐘響,像是在山谷里喚醒沉睡了千年的回聲。
開照寺,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這里。
不是熱搜景點,也不被喧鬧裹挾,反而因為“低調”二字,多了一種天然的克制與震撼。
這個地方,不是為了觀光打卡而存在。它的存在更像是等一個懂它的人。始建于南北朝,毀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后來又在1993年復建,開照寺的歷史像石墻上斑駁的痕跡,不動聲色,卻深不可測。
這不是三學寺的主院,它只是前庵,但無論從氣場還是規(guī)模來看,它早已自成一派。
20米高的露天金佛,站在桂花樹中,不說一句話,卻比千言萬語更有分量;觀音殿四周壁上的羅漢塑像——514尊,像是正在緩緩走下墻面,眼神溫和,又不失力量。
而那條由弘一法師手繪而雕的百羅漢長廊,站在其中,有一種進入畫卷的錯覺。
上排雕像神情各異,下排的108羅漢則是豐子愷根據(jù)弘一法師原畫所雕,線條沉穩(wěn),神韻流動。
開照寺的視覺沖擊不靠浮夸雕飾,而是靠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默契。山門極高,石階深長,兩側古樹高聳,仿佛要引人走進一個古意盎然的結界。走到兜率天殿時,腳步自然就慢了下來,仿佛怕擾了神明清修。
進入觀音殿,佛像林立,但不壓迫。每一尊塑像都保有空間,讓人能沉靜地看清它的表情與姿態(tài)。
最震撼的,是這些羅漢雕像并非貼圖式擺設,而是完整的立體呈現(xiàn),懸掛于墻,三維化的方式,讓人仿佛走在歷史與宗教之間的過道中。
轉過藏經樓,一抹金光從樹后探出,是那尊高達20米的露天大佛。大佛藏在桂花叢中,花開時節(jié),黃白相間的花影打在佛身,風起時,香氣鋪面,像是某種祝福,輕輕纏繞身邊。
寺里不止佛像。多肉植物沿著臺階排布,胖胖的、綠綠的,看著讓人莫名松弛。
還有那些自由穿行的貓咪和毛毛師傅,有的蜷臥在香案下,有的跳上欄桿俯瞰人群。
它們是這里的主人,也許知道寺里的秘密,只是不說。
順著推薦路線走,不必折返:山門、兜率天殿、觀音殿、七佛殿、藏經樓、金佛、千佛殿,再到弘一法師長廊,節(jié)奏緩慢,不催促。寺內的茶室可以小坐,抄經案邊有紙筆,愿意的人可以落下一句祈愿,帶著心意藏進某頁經文里。
開照寺不收門票,導航“開照寺”即可直達,寺門前還有免費的停車場。
從成都出發(fā),正常車程不過五十分鐘,是周末小逃離的理想地。
不在熱門榜單,也沒什么官方宣傳,但每一個來過的人都記得那片金色——是佛,是光,是桂花香與秋風交融后的片刻安寧。
石階往下走時,能看到那尊露天金佛從樹梢探出頭來,一如來時那般沉默。
它目送著人們離去,也許從不挽留,因為每一次離開,都是一場緩慢的回歸。
寺廟不言語,但人心會被輕輕放下。
若問“為什么要來這里”,不如反問,“為什么不?”
山里風起時,佛像未動,心卻已靜。
山門之外,是人間;山門之內,是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