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媽,我怎么感覺心口堵得慌,喘氣也不順呢?”在一個普通的周末午后,56歲的王阿姨在家族聚餐時,一不小心又吃多了。
大魚大肉一通猛塞,再加上一杯奶茶下肚,原本歡聲笑語的她,突然覺得肚子像“鼓氣球”一樣脹得難受,接著就惡心、打嗝、甚至開始冒冷汗。家里人趕緊帶她到醫(yī)院,醫(yī)生只是輕嘆一聲:“不是我多事,早就該少吃一口!”
類似的場景,并不是偶然。每當逢年過節(jié)或者家中聚餐,咱們總?cè)菀滓粫r嘴饞吃撐。然而你是否想過,這一口又一口,其實可能正無聲地危害著我們的健康。很多人只關心美味的“當下”,卻忽略了“吃撐”的后果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那么,吃撐后,身體到底經(jīng)歷了哪些“秘密”變化?那句“要吃就吃個飽”是否真科學?別急,答案可能顛覆你的認知。尤其是第3種變化,很多人壓根兒沒意識到!
吃撐,并不僅僅是胃的“負擔”,更像全身的警鐘。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的胃容量約為1200~1600毫升,相當于一只成人拳頭的大小。但每次暴飲暴食,胃會被迫“擴容”,甚至撐大到兩三倍。而這種狀態(tài),短期看似“痛快”,長期卻會帶來一串健康隱患。
專家指出:吃撐后的不適,不只是肚子撐得難受那么簡單
胃容易擴張變“松馳”,胃壁因持續(xù)受壓損傷,誘發(fā)胃炎、消化不良;腸胃神經(jīng)被過度刺激,造成惡心、腹脹,甚至反酸、嘔吐和腹瀉;更危險的是,胃過多擴張會擠壓鄰近的心臟、肺部——老人、基礎心臟病患者,可能因此出現(xiàn)胸悶、心絞痛,甚至誘發(fā)心肌缺血;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吃撐引發(fā)的消化系統(tǒng)不適,高發(fā)于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人群,而短短數(shù)小時內(nèi),血壓、血糖就可能出現(xiàn)5-15%的明顯波動。
很多人還不知道,其實吃撐還會帶來一種隱性的“傷害”
當胃持續(xù)維持在超負荷狀態(tài)時,大腦負責飽腹感的信號容易“被屏蔽”,導致下次進食更難控制,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有研究指,長期暴飲暴食的人,肥胖和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升高接近30%。
有人會說,“偶爾一頓撐一下,能有多大影響?”其實,專家早已提醒,每一次吃撐,都是對身體多器官的“透支”。
有的人會出現(xiàn)明顯的疲倦、頭暈、犯困。這是因為吃得太多后,血液優(yōu)先向消化道集中,導致腦部暫時供血減少,注意力、反應力短時下降10-20%。這也是不少人午飯后昏昏欲睡的原因。
胃部一旦被擴張,往往伴隨腹脹、打嗝、惡心,甚至胃酸倒流。尤其食物油膩、刺激性強,粘液分泌增加,胰酶釋放紊亂,讓本就辛苦消化的中老年人更易拉肚子、腹瀉。
胃太撐,還會影響臨近的心臟和肺臟。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者,吃撐后不但心臟負荷加重,還可能出現(xiàn)呼吸不暢、胸口不適等問題。臺灣護理協(xié)會曾提醒,大餐過后心絞痛、心慌的急診案例,約有22%與進食過量有關。
你以為只是“撐”,其實身體正在用盡全力“搶修”傷害。大餐后的2-3小時,人體胰島素分泌激增,血糖波動明顯。頻繁如此,糖尿病、胰腺問題風險水漲船高。
而且,暴飲暴食還會影響情緒與睡眠。人為自己“吃太多”而內(nèi)疚自責,可能產(chǎn)生焦慮、壓力,反而更加想靠吃改善情緒,形成飲食惡性循環(huán)。
其實,想要健康,真的不用每頓都吃撐,保持七八分飽反而對胃最友好。專家多年隨訪數(shù)據(jù)顯示,按建議控制飲食、規(guī)律進餐的中老年人,腸胃不適、消化系統(tǒng)疾病發(fā)生率降低了23%。
日常保護“小胃袋”,建議你這樣做——
細嚼慢咽,每口食物最好嚼20次左右,這樣有助于提前感受到飽腹信號,減少過量進食;用小碗小勺分餐制,限制每頓攝入總量;每餐建議吃到有點飽、胃口還留有余地時即止;避免邊聊天、看手機邊吃飯,專注進食,讓大腦更快傳來“夠了”的信號;吃撐后,不建議立刻坐下或平躺,可以起身緩慢散步10-20分鐘,促進食物消化與腸胃蠕動;定期自我覺察飲食習慣,每周記一次飲食日記,幫助掌控進食量,讓“七分飽”成為自然習慣;碰到家庭聚餐、節(jié)假日美食聚會,提前少吃幾口、做好飯量預判,絕不是掃興,是對健康的珍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