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大家都出門玩了吧,聽說有人豪車接,豪車送,一個月內(nèi)坐了兩趟價值1.5億的車。
啥富貴家庭啊?哦,你說是價值1.5億的復興號哈哈哈
圖片來源網(wǎng):小紅書@葉芃迪
那很厲害了,什么身價???甚至還不用自己開,有專人開車:
哈哈哈哈,離了這群網(wǎng)友,誰還能給咱這么滿的情緒價值啊?那大概只有方老師了叭~快來看看本周的輕松時刻:
下面進入本周主要內(nèi)容>>>
01
國慶作業(yè)的壓迫感:你補藥過來啊
國慶作業(yè)在壓迫感這一塊,還是太強了。
誰懂啊,硬是把國慶補作業(yè)拍出了百萬大片既視感。
圖片來源:小紅書@MDMX兄弟
眼尖的網(wǎng)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位同學的作業(yè)好歹還是有字的,而你呢?(惡魔低語)
中小學生:補藥啊,你補藥過來啊,我們只是網(wǎng)友,你這樣真的越界了啊啊啊
還有突然得知8號下午到校就要交作業(yè),但厚厚一沓空白試卷,甚至名字都沒寫的中小學生——
本來應該從從容容游刃有余,現(xiàn)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
圖片來源:小紅書@聰明的卷卷
還有人一個假期10根筆,一盒筆油18個修正帶,38張英語卷子,7個晚上,8個白天,沒玩一次。
頂,太頂了!
果然在補作業(yè)這件事情上,每一個中小學生都各有各的苦嗚嗚嗚
不過好在假期也結(jié)束了,可以調(diào)整回正常作息了,大家還是要注意勞逸結(jié)合呀~
02
接下來的日子:周考、月考、期末考......
好消息(并非),過完國慶,意味著就已經(jīng)過完2025年所有的假期了。
剩下的節(jié)只有:上午四節(jié)、下午四節(jié)、晚自習兩節(jié)……
想象中接下來的日子:秋天、落葉、衛(wèi)衣、初雪、跨年、元旦......
浪漫當中全是愜意。
但實際上接下來的日子:周考、月考、聯(lián)考、體育考、期末考......
忙碌里面全是充實。
圖片來源:小紅書@淮檀
這是把考試全家桶端上來了。
哦對,還漏了期中考,中小學生:俺真不中嘞~
刷到這的中小學生,是不是已經(jīng)汗流浹背了。
沒事,眼一閉一睜,考試就過去了,換個角度想:現(xiàn)在身經(jīng)百考,以后才不怕大考不是~
03
禁教輔之后
各科課代表成第一批“受害者”
各地都開始限訂教輔了。
但禁了教輔,可沒說要禁學生做試卷啊,中小學生該做的卷子是一張都沒少,全換成了復印的卷子。
這下可苦了各科課代表,最怕聽到那句:“課代表來數(shù)下卷子?!?/strong>
圖片來源:小紅書@遇見雨
數(shù)卷子數(shù)到頭暈眼花,成功成為禁教輔的第一批“受害者”。
這還沒完,每次把卷子發(fā)完,一問有沒有人沒有,都說“有了”;
等把剩的卷子拿回老師辦公室,就馬上有人說自己沒拿到。
課代表:夠了,真的夠了……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還有網(wǎng)友看著那一摞摞試卷一針見血了,原來禁教輔是只禁封面啊???
課代表:我的命也是命。
不過各位課代表往好處想,你們身上的擔子變重了,也算為同學們服務了~
04
“很榮幸獲得諾獎,
這是我一年碌碌無為應得的~”
這幾天今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
大學生們又開始搞抽象了。
有人在校園群里模仿學校的口吻發(fā)了一條通知:
圖片來源:小紅書@奶香焦糖布丁
重點強調(diào),多人獲諾貝爾獎可能面臨保研不穩(wěn)的情況,所以能個人獲獎就不要團隊一起獲獎哦~
圖片來源:小紅書@奶香焦糖布丁
大學生們:諾獎?我?我嗎?還是我一個人獲諾獎嗎?
還有人學起了輔導員話術:“說了多少遍了,諾貝爾獎沒有學院和市政府的章,不能算綜測加分里面.......”
圖片來源:小紅書@HugoYeah
這一波算不算是綜測分高攀了?
甚至還有人給自己做了張諾獎獲獎的海報:
圖片來源:小紅書@韓富貴er(科研繪圖版)
要問是哪個機構(gòu)授予的?為啥授予的?
問就說是Redbook授予的,原因就是為了獎勵這一年來的碌碌無為(bushi)。
圖片來源:小紅書@韓富貴er(科研繪圖版)
哈哈哈諾貝爾獎不頒發(fā)給這位網(wǎng)友真正的原因,是王不見王吧~
話說回來,各位同學新學期努努力,加學分還是能實現(xiàn)的哈哈哈
05
無論諾獎獲得者還是普通孩子
好奇心都是最重要的
不過說正經(jīng)的,今年諾獎獲得者是真有點東西。
他們身上最重要,就是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
比如今年的諾獎獲得者坂口志文,20歲偶然聽到一個講座,從此對一個免疫學悖論產(chǎn)生了好奇心。
于是他從京都大學研究生院退學,無薪加入愛知縣癌癥中心,只為能親自參與這項研究。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盡管他的研究領域不受待見、被學界主流懷疑。
但20歲那年因講座種下的研究種子,還是在如今開出了花。
還有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大隅良典,他的同事曾這樣評價他:
“他從不關心一個實驗會不會有用,會不會帶來突破,或者能不能申請到更多經(jīng)費。他只是追隨他的好奇心?!?/strong>
這些獲獎者純粹地憑借著刨根究底的好奇,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就像孩子們總是不知疲倦地追問“為什么”。
只是遺憾的是,很多孩子這份追問“為什么”的種子,后來都被掐掉了。
而我們家長和整個教育體系要做的,正是保護好孩子的這份“好奇心”。
而這個世界,也永遠需要因無法抑制的好奇、不斷追索的人。正是ta們,讓人類才得以不斷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