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的十一假期,中國餐飲的熱鬧,回到了街頭。
如果你晚上八點去過長沙坡子街,你會理解“人從眾”三個字的真正含義。
臭豆腐攤前一圈又一圈的隊伍,黑色的油鍋一邊炸一邊冒煙,老板手腳麻利地翻著臭豆腐,嘴里還在吆喝:“要辣不?要脆的還是軟的?”
空氣里全是酸辣醬、碳火和笑聲。
在青島臺東夜市,烤魷魚攤主的胳膊上全是油點子,他從下午四點烤到凌晨,腳都腫了,但人群還沒散。
桂林正陽路的螺螄粉攤,鍋里湯底沸騰得像開會,老板娘用竹勺一邊攪,一邊罵她老公:“快點快點,粉都煮爛了?!?/p>
而在江西景德鎮(zhèn),雞排哥還在那口小攤上,穿著那件被油煙染成深褐色的T恤,一邊炸雞排,一邊笑著和客人聊天。他沒logo、沒裝修、沒系統(tǒng),甚至連個像樣的燈牌都沒有。但他的攤子前,天天排隊。
這一幕幕,幾乎是這個假期中國餐飲的縮影。
人們不在商場,不在連鎖,而是在夜市,在街邊,在那口煙火里。
根據(jù)美團數(shù)據(jù),今年國慶夜間餐飲訂單同比上漲112%,地方小吃類更是暴漲165%。
大眾點評上,“夜市”“燒烤”“地方小吃”的搜索量翻倍,縣城夜市的熱度第一次超過了一線商圈。
反觀商場的餐廳,燈太亮、空調太冷,客人越來越少。北京、成都、杭州的很多餐飲人都在抱怨:“人流沒問題,但不吃正餐。”
一些連鎖品牌搞滿減、打折、送飲料,依舊門可羅雀。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是,有餐飲老板發(fā)朋友圈:“夜市攤子人比商場多十倍,啤酒比奶茶還暢銷?!?/p>
這句話一點沒夸張。在夜市,人和人貼著走,塑料桌油光閃亮,啤酒泡溢出來,孩子蹲在地上吃烤串,年輕人邊吃邊拍照發(fā)小紅書。
那種熱鬧,是商場復制不了的。那是一種原始的生命感。
有人說這叫消費降級。
我覺得不是,這叫信任升級。
人們不是變窮了,是想吃頓放心飯。
這年頭,能看著鍋氣冒出來,能看見老板笑,就已經(jīng)是一種奢侈的安全感。
在商場的餐廳里,你吃的是菜;在夜市的攤位上,你吃的是生活。
02
為什么大家都往煙火氣里擠?
答案很簡單:信任塌了。
過去幾年,連鎖餐飲喜歡講三個詞——標準化、效率、供應鏈。
這些詞很高級,也很冷。
它讓餐飲變得像工業(yè):流程精密、成本可控、利潤穩(wěn)定。但問題是——當飯變成了工業(yè)品,人心就變冷了。
今年,“預制菜”這三個字把整個行業(yè)都炸穿了。從“預制菜進校園”引發(fā)群體抗議,到“預制菜假高端”被媒體曝光,消費者發(fā)現(xiàn),自己花的錢,買到的可能不是現(xiàn)炒的飯,而是倉庫里的貨。
微博上“拒絕預制菜”“我要看明廚”天天掛榜,抖音上#預制菜避雷榜#播放量破十億。人們開始懷疑一切太標準的東西。
一家連鎖品牌廣告寫著“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這原本是自信,現(xiàn)在卻成了諷刺。
顧客心想:“那是不是每一份,都不是現(xiàn)炒的?”
標準化沒錯,錯的是那股“假裝真”的勁兒。
你可以用中央廚房,但別騙我說是“大廚手工炒制”。
你可以冷凍配送,但別拿營銷故事糊弄人。
中國人不怕吃冷凍的,只怕被糊弄。
“吃飯”兩個字,本質就是“信任”。
我相信你手干凈、火候對、沒偷工減料,我才張嘴。
這層信任一旦塌了,再高的效率也沒意義。
于是今年假期的煙火小店、小攤爆火。在那兒,人能看到食材在切,能聽到鍋在爆,能聞到火在燒。老板就在你面前,不藏不躲。
這一眼的“看得見”,比任何品牌口碑都管用。
甚至有人覺得,夜市攤的飯,哪怕不太衛(wèi)生,哪怕不太精致,只要那一口熱油下去、香味撲面,所有懷疑都散了。
這就是今年煙火小店贏的底層邏輯。
飯可以不貴,但必須真。
食物可以平凡,但過程要被看見。
信任,是人吃飯的第一口味道。
03
連鎖餐飲最擅長的,是算賬。
小店最擅長的,是算人心。
去夜市逛一圈你就知道,那些老板們全靠感覺。他們沒CRM系統(tǒng)、沒后臺數(shù)據(jù),甚至不會算毛利,但他們知道誰愛吃辣、誰不吃蔥、誰上次多要了一份。
有顧客三天沒來,老板會嘀咕:“那小子最近咋沒露面?”
新客來了,多送兩串:“吃著試試,辣不辣?”
這就是小店的“用戶留存邏輯”。沒有算法,全靠人情。
他們的思維特別簡單:你吃舒服了,你會回來。我笑多一點,你花也多一點。
這就是他們的復購機制。
而這些,恰恰是連鎖餐飲最羨慕但永遠學不會的。
連鎖追求標準化,結果把靈魂也標準化了。
顧客進店,聽到的是錄音式的“歡迎光臨”;點菜的時候,看到的都是模板化推薦;
連笑容都統(tǒng)一了角度。
這就像你去理發(fā)店,發(fā)型好不好看其次,最怕理發(fā)師沒表情。
飯店也是一樣。菜可以平凡,但人必須有溫度。
抖音、小紅書上最火的餐飲視頻,不是“連鎖上新”“品牌聯(lián)名”,而是“雞排哥炸雞”“螺螄粉姐吵架”“夫妻檔烤串”。
他們不懂流量邏輯,但他們懂生活邏輯。他們不會投廣告,但他們讓人信任。
有網(wǎng)友說:“雞排哥不需要品牌,他自己就是品牌?!?/p>
這句話沒錯。那口油鍋,就是他的LOGO。那股香味,就是他的營銷。
太多品牌在演戲——演熱情、演體驗、演性價比。
但顧客比誰都清醒。真正的煙火氣,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混亂的——有點臟、有點吵、有點擠,但活。
今年的小店小攤爆火,不只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它讓人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被理解感”。
04
夜市的熱鬧,不只是生意好,而是一種生活復蘇。
那是被“效率時代”壓抑太久的中國人,重新喘口氣。
你去柳州看夜宵,粉湯在鍋里咕嘟咕嘟翻滾,桌上堆著辣椒、酸筍、花生米。一碗端上來,整條街都香。
在淄博,燒烤攤老板喊:“多放孜然!”
在青島,烤魷魚一邊翻一邊淋醬,油滴在炭火上發(fā)出“滋滋”的響。
在景德鎮(zhèn),雞排哥一邊炸一邊笑著聊:“現(xiàn)在外地人都來找我吃雞排?!?/p>
他一句話沒營銷,卻讓人感覺,這人是真在過日子。
這些攤位,支撐起的不是GDP,而是“信心”。
那種“還可以吃、還可以笑、還可以擠夜市”的信心。
中國餐飲不該只有連鎖。
餐飲不是工業(yè),是生活。
它需要麥當勞的標準,也需要雞排哥的即興。
連鎖是骨架,小店是血肉。
骨架讓行業(yè)穩(wěn),血肉讓行業(yè)活。
但現(xiàn)實卻是,小店在被一層層的“秩序”擠壓——房租太高、平臺抽成太狠、政策要求太多,連鎖餐飲占據(jù)各種優(yōu)勢… …煙火氣剛旺一點,就被撲了。
夫妻店主不怕累,不怕苦,就怕被看不見。煙火經(jīng)濟不該是東躲西藏的游擊戰(zhàn),它應是溫暖的經(jīng)濟,是城市的夜呼吸,是普通人的晚安儀式。
如果有一天,街頭再也聞不到油煙味,城市再也聽不到“要辣不”,那生活可能還在,但靈魂就沒了。
中國餐飲的未來,不該是“連鎖對地攤”,而是“連鎖和地攤”。
一個做標準,一個守人味。連鎖有秩序,小店有自由。那才叫真正的共贏。
只要夜市的燈還亮著,只要還有人喊“要不要加辣”,
中國餐飲就沒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