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美東時間),加密貨幣市場經(jīng)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閃崩”。
根據(jù) Coinglass 數(shù)據(jù),24 小時內(nèi)爆倉金額高達191 億美元,共有162 萬人被清倉,其中最大單筆爆倉超2 億美元
比特幣一度在 30 分鐘內(nèi)狂跌 17%,以太坊跌逾 20%,連狗狗幣、瑞波幣都慘不忍睹,跌幅超過 30%。
最刺激的一幕出現(xiàn)在凌晨 5 點 19 分,比特幣一分鐘暴跌 5000 美元,幾乎是“自由落體”。
幣圈,一天之間尸橫遍野。
而這場血洗的導火索,來自一條特朗普的社交媒體動態(tài)——他揚言要對中國商品征收100% 關稅
這句話點燃了市場的恐慌情緒,全球投資者開始擔憂貿(mào)易摩擦升級,世界貿(mào)易組織隨即下調(diào)了 2026 年全球貿(mào)易增長預期,從 1.8% 砍到 **0.5%**。
風險資產(chǎn)全線下挫,而最先被拋棄的,就是加密貨幣。
黃金逆勢上漲,突破4000 美元/盎司,比特幣卻暴跌。
這再一次證明:黃金是避險資產(chǎn),比特幣是風險資產(chǎn)
英國投資機構(gòu)Hargreaves Lansdown的報告也直言:比特幣雖然歷史收益可觀,但波動極端,風險遠高于股票或債券,不適合普通投資者配置。
過去半年,比特幣從 8 萬美元一路飆升至 12 萬美元,看似勢不可擋。
但那并非真實的“長線資金”,而是堆疊出來的杠桿泡沫——合約、借貸、流動性挖礦,全是“借來的子彈”。
當利空砸下,第一個倒下的就是這些高杠桿多頭。
加密市場的邏輯非常殘酷:只要跌破關鍵支撐位,就會觸發(fā)連鎖爆倉。自動平倉的程序越跑越快,賣盤越砸越狠,形成“下跌—爆倉—再下跌”的惡性循環(huán)。
這次,幾乎所有主流交易所的清算系統(tǒng)都被點亮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杜克大學金融學教授 Campbell Harvey在最新研究中提出警告——比特幣的“51% 攻擊”風險被嚴重低估。
理論上,只需投入約60 億美元(包括硬件、數(shù)據(jù)中心與電力成本),攻擊者在一周內(nèi)就能控制比特幣網(wǎng)絡。
即便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不現(xiàn)實,但這類研究確實揭示了加密體系的脆弱本質(zhì)。
從宏觀角度看,美元霸權的松動、去美元化的浪潮,仍會讓比特幣等非主權資產(chǎn)在未來被追捧。
但比特幣從來都不是“避險天堂”,而是一場高杠桿的投機游戲。
它的魅力在于刺激,但風險也同樣致命。
在這個市場里,沒有人能永遠幸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