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心臟日前夕,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復(fù)旦大學(xué)附屬中山醫(yī)院心內(nèi)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攜手女排奧運冠軍惠若琪和前國腳、足球教練謝暉,共同探討一個“小眾”卻危險的疾病——肥厚型心肌?。℉CM),引導(dǎo)公眾走近“心臟也會過勞肥”的真相。
心臟“過勞肥”,不是長胖而是變厚
很多人誤以為心臟變胖,其實是心肌變厚。葛均波院士形象地比喻道,心臟像一間小房子,若房間的墻壁因為心肌細胞異常而不斷增厚,心臟就會長期處于過度收縮狀態(tài),最終形成肥厚型心肌病。
當左心室壁厚度≥15mm,或遺傳家系中出現(xiàn)≥13mm的異常,即可確診HCM
肥厚型心肌病的癥狀常與心律失常、冠心病相似,如心悸、頭暈、胸悶等,因此容易被忽視。我國患病率約為80/10萬,雖屬低發(fā)病率,但其風險不可低估——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猝死。根據(jù)是否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HCM分為梗阻型與非梗阻型,其中前者對心功能的損害更嚴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約60%的患者與基因突變相關(guān)。這意味著有家族史或攜帶致病基因的人群,即使沒有癥狀,也建議定期做心臟檢查。
別把危險信號當“只是累了”
惠若琪分享道,如果平時運動沒問題,但突然某天運動時明顯更喘、更累,就要警惕。所以,要和自己的身體狀況多做比較。
這恰恰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點——它可能毫無癥狀,但也可能表現(xiàn)為勞力性呼吸困難、胸痛、暈厥或心悸。由于變異性大,很多患者日常感覺正常,一旦忽視,風險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出現(xiàn)。因此,一旦出現(xiàn)反常的運動耐力下降,應(yīng)及時就醫(yī)。
影像學(xué)“揪出”隱匿危機
過去醫(yī)生缺乏工具,診斷困難,如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心臟磁共振已經(jīng)成為確診利器。當左心室壁厚度≥15mm,或遺傳家系中出現(xiàn)≥13mm的異常,即可確診HCM。
此外,若左心室流出道與主動脈壓差≥30mmHg,即提示存在梗阻。但這個指標具有動態(tài)性,因此需要“激發(fā)”檢測。謝暉在葛均波院士指導(dǎo)下體驗了Valsalva試驗:憋氣用力呼氣,以此誘發(fā)潛在的梗阻。這一檢查能揪出患者看似正常的“隱匿性梗阻性HCM”。
能治也能動,別誤以為只能“躺平”
確診后,患者常常會問:還能運動嗎?葛均波院士明確表示,正常生活沒問題,盡量避免高強度競技即可。
在治療上,過去主要依賴藥物抑制心臟收縮或外科手術(shù),這些方式只能緩解癥狀,卻難以從根本改變病程。如今,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的出現(xiàn)帶來突破。它能直接作用于病理機制,減少心肌過度收縮,讓心臟“降檔休息”。葛均波形象地打比方,就像龍舟隊從五個人劃槳減少到三個人,讓心臟恢復(fù)正常節(jié)奏。這一創(chuàng)新藥物已進入醫(yī)保,更多患者有望受益。
肥厚型心肌病雖屬“小眾”心臟病,卻可能帶來“大風險”。它提醒我們——別忽視身體的反常信號,尤其是在運動時。如果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有相關(guān)家族史,更應(yīng)重視篩查。正如今年世界心臟日的主題“Don’t Miss a Beat”,關(guān)注每一次心跳,就是守護生命的節(jié)奏。
原標題:《識別肥厚型心肌病,共話心臟“過勞肥”》
欄目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潘嘉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