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與楊浦區(qū)圖書館共同主辦的“金秋詩會”詩歌導賞講座,吸引了眾多詩歌愛好者與市民讀者報名參與。講座以詩為舟、以譯為橋,借詩歌與翻譯傳遞人們對和平的深切向往。
當天上午的講座以“從譯詩聆聽世界和平之聲”為主題,主講人是資深翻譯家王亨良,他表示此次講座主題雖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而設,卻并非臨時之舉,因為在翻譯中傳遞和平的主題,推動文化的跨越理解,自始至終都是翻譯家們的核心工作之一。
講座中,王亨良以自己翻譯的日本反戰(zhàn)詩作為案例,評析田村隆一、日夏耿之介等人的詩作藝術特點,深入解讀他們?nèi)绾谓柚笳髋c隱喻,既展現(xiàn)戰(zhàn)爭留下的瘡痍傷痛、揭露戰(zhàn)爭的血腥暴行,也反思戰(zhàn)爭過錯;同時闡釋反戰(zhàn)詩歌如何引導青年一代走出迷惘,樹立獨立思想。他感慨道:“譯詩本身并非和平,卻是連接和平的‘聲音’與‘橋梁’”。
在我們品讀外國詩歌的同時,將中國古詩里那些美好的祝愿、和平的呼聲展示給全世界同樣至關重要。下午的講座由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上海詩詞學會理事黃福海主講,他以“含英咀華——順著故事學英語”為題,帶領聽眾梳理中英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重點探討中國古詩的英譯技巧,明確主張以格律體翻譯古詩,倡導用英國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對應中國格律詩的抑揚頓挫,避免將格律詩轉化為散文詩的形式。
現(xiàn)場展示的幾段英譯文本,讓聽眾真切感受到格律體譯詩的難度:中英文語境的精準把握、選詞用韻的反復打磨,每一步都需細致推敲。但黃福海強調,詩歌的情感與格律密不可分,應將格律視作承載詩意的“舟楫”,而非束縛創(chuàng)作的“鐐銬”。
從外國反戰(zhàn)詩歌的賞析,到中國古詩英譯的討論,兩場講座呈現(xiàn)“詩無疆界,聲息相通”的格局,在外國文化“引進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翻譯家們無疑是搭建文化互通橋梁的關鍵力量。
楊浦區(qū)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場館,將持續(xù)搭建起文化交流學習的平臺,通過內(nèi)容專業(yè)、話題多元的主題講座,讓更多市民讀者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文化差異中尋找共鳴和共識,共同追尋人類對于世界和平美好的共同期待。
文字 |王歆瑜
編輯 | 查藝寧
圖片由楊浦區(qū)圖書館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