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為吏之道》是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簡牘文獻之一。/袁婧攝
楚有章華臺,遙遙云夢澤。
唐詩描摹的云夢大澤,曾孕育著古楚文化。戰(zhàn)國時期,一座重要城址坐落于星羅棋布的河道、沙洲之上——楚王城(今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城關鎮(zhèn)東部)。五十年前,中國考古史在此翻開新一頁——首次發(fā)現數量眾多的秦簡。
數量之外,1155枚睡虎地秦簡創(chuàng)下多個歷史之最——中華法系之源、最早的刑事偵查和法醫(yī)記錄、最早的環(huán)保法令等。
8月1日起,升級改造后的云夢縣博物館對外開放。/袁婧攝
8月1日起,升級改造后的云夢縣博物館對外開放,諸多謎團被逐一解開。
展陳區(qū)域新增一處3D復原像,主角是與睡虎地秦簡同室而眠的墓主人——秦朝小吏“喜”?!跋病钡纳砀呒s161.5厘米,有高低肩、頸椎病,下肢部分有損傷??脊艑W家根據其骨骼痕跡復原,揭示了他常要記載文史、伏案工作、開會跪坐的職業(yè)特征。
圖為睡虎地秦簡中,近半涉及秦律。/袁婧攝
睡虎地秦簡,既是“喜”的隨葬品,也是他生前收集、摘抄、記錄的“工作筆記”。其中近半涉及秦律,內容涵蓋農業(yè)、貨幣、貿易、徭役、置吏、軍爵、手工業(yè)等。
歷史學家認為,解開歷史真相的鑰匙有兩把。一把是傳世文獻,另一把是地下文物。兩者相互結合正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二重證據法”。從傳世文獻中找到關于秦律的零星記載不難,可全景式呈現2000多年前的法律規(guī)定、國家治理,實屬難能可貴。作為目前為止全文公布字數最多、內容最豐富的秦簡,這本豐富翔實的“工作筆記”對于印證中華文明連綿不絕、家國一體的形成發(fā)展過程意義重大。
驚世竹簡,家國一體
“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這句考古界行話形容睡虎地秦簡的發(fā)現,再貼切不過。
圖為館內照片記錄了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時的場景。/袁婧攝
1975年冬,經歷雨季積水內澇后,湖北省孝感地區(qū)(今為孝感市)云夢縣政府作了一個決定——在火車站西側的睡虎地崗地開挖排水渠。沒想到,施工現場發(fā)現了青灰泥,工作人員懷疑可能有古代墓葬。最終,長約30米的排水渠范圍內,共發(fā)現12座小型土坑木槨墓。
“喜”身處的11號墓,木棺浸泡在積水中。恒定的環(huán)境充分隔絕了氧氣、微生物活動,作為有機質文物的簡牘得以千年不腐。
打開棺槨時,現場考古人員興奮異常。墓中雖沒有金玉珍寶,卻有層層疊壓的千余枚竹簡、三支毛筆和一把銅削。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第一次發(fā)現的秦簡。
為何以“驚世”形容睡虎地秦簡的發(fā)現?湖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羅恰解釋,紙張出現前,簡牘是主要書寫載體,取材方便、傳遞便捷、保存長久。睡虎地秦簡記錄了大量先民的文明創(chuàng)造和積累,也是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
根據梳理,睡虎地秦簡《編年記》記錄了自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大事。1155枚竹簡,串聯起“喜”的個人命運與大一統國家的形成。
圖為“喜”的3D復原像。/袁婧攝
歷史學家推斷,喜的工作或許與法律有關。與他相伴的“工作筆記”包括《秦律十八種》《封診式》等。當人們代入“喜”的視角觀察秦朝社會時,歷史敘事有了新的理解。
嚴刑峻法,這曾是不少人對秦律的初印象。這一印象或許源于《史記》記載,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起義是因為“失期,法皆斬”。篤信法家的秦朝,其法度果真如此嚴苛?睡虎地秦簡面世后,人們找到關于“失期”的明確罰則。據記載,當時被征發(fā)服徭役的人倘若遲到,主要懲罰是罰錢;如果遇到水災、雨災,還能免除征調。
“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在云夢縣文旅局副局長周軍霞眼中,秦律繁瑣,但也有“順時施政”的智慧以及彈性執(zhí)法手段。以《田律》為例,其中規(guī)定,春二月,百姓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水道。這些“因時不同”的法規(guī),被視為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早的“環(huán)保條款”。針對特殊情形,秦律也作出規(guī)定。比如,針對因死亡而需要伐木制作棺槨的情況未作時間限制,人們可以隨時伐木,體現秦律人性化的一面。
秦律把重要的生活經驗凝練成法條推廣。以“家國信史”為題,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于今年暑期首次集中展出長江中游簡牘文物,年代序列從戰(zhàn)國、秦漢延續(xù)至魏晉。秦律以公開成文法規(guī)范社會,雖然各地出土簡牘地點不一,但其中蘊含的規(guī)則理念卻有相似之處。比如,湖南里耶秦簡出土于水井,湖北睡虎地秦簡見于墓棺,兩者均體現出重農理念。
云夢縣博物館講解員李天介紹,律法雖統一頒布,各地執(zhí)行尺度可能略有不同。“漢承秦制”后出臺了更詳細的法規(guī)“配套文件”。相距不足百米的睡虎地秦簡、漢簡,兩者發(fā)現時間相隔31年,其中關于保護農田等法條一脈相承。略有不同的是,漢簡更詳細地考慮了各類實際情況。
事實上,秦制也深深影響了整個歷史長河中的中國社會。
最早家書,紙短情長
追溯秦漢史,必定繞不開軍事史。
從西北邊陲“牧馬人”到鐵血王朝,有人將秦王朝的“逆襲”歸結于制度創(chuàng)新。當他國還在奉行世卿世祿制時,秦國大刀闊斧地進行商鞅變法,建立起軍功爵制。從此,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緊密捆綁。
圖為云夢睡虎地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家書。/袁婧攝
同樣在1975年,睡虎地出土的兩塊木牘,以數百字揭開秦軍生活的傳奇一角。
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家書,墓主名為“衷”,推測是一名秦國小吏。兩塊木牘寫于戰(zhàn)國晚期,寄信人是“黑夫”和“驚”。兄弟三人留一人在家照料,其余兩人奔赴戰(zhàn)場,符合“三丁兩出”的秦制。
家書中訴說了前線缺衣少錢,急切懇請家中寄送錢財?!扒剀姷能娂Z、鎧甲由國家供應,緊貼鎧甲的外衣也由官府統一配發(fā),但內衣需士兵自備?!崩钐旖榻B,關于秦在統一六國中如何解決士兵軍需問題,現存史書并未詳細記載,這兩封家書可補史闕。據推測,兩封家書寫于公元前223年,正是秦國統一戰(zhàn)爭中的淮陽之戰(zhàn)。
解開軍需謎團,歷史學家冒出更多疑問。戰(zhàn)場遠在數百里外,家書出土于云夢。烽火連天,家書如何穿越重重火線?云夢縣博物館內有一幅“黑夫木牘傳遞路線圖”,揭示了當年可能采取的寄送方式——“公郵+私郵”。黑夫先啟用軍郵,將木牘從淮陽軍營寄出,再由公轉私,請人幫忙捎帶回家。“這種分段式運輸方式屬于推測,但確定的是當時已有封泥驗證制度,避免信件在途中被打開?!痹谥苘娤伎磥?,這一做法與千年后的郵遞系統異曲同工。
兩封家書成為“衷”的隨葬品。學者們推測,“黑夫”和“驚”或許戰(zhàn)死沙場。唯一慰藉的是,他們用生命換取的爵位依然有效,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不少專家看來,研究歷史并不局限于探究宏大的歷史結構,也要“在歷史中發(fā)現人”。
以家書為線索,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模擬還原了千年前“黑夫”寫信的場景。只見他端坐在樹下,遙想遠方親人,緩緩在木牘上寫下思念與牽掛。
不僅是“黑夫”和“驚”,身為基層官吏的“喜”,同樣在“工作筆記”中記錄了多次從軍的經歷?!扒爻能姽糁迫巳似降龋敝苘娤冀忉?,即便擁有家族護佑,“喜”也必須應征打仗,才有資格因軍功獲得官職晉升。
秦國加速統一的進程中,疆域內大量青壯年被卷入這場戰(zhàn)爭。有人加官晉爵,有人血灑戰(zhàn)場,迥異的個體命運都交匯入歷史洪流,滾滾向前。
民族融合,求同存異
后來人不僅好奇簡牘,也好奇寫下4萬余字“工作筆記”的“喜”。是何種精神力量支撐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勤勞刻寫?他又為何選擇與簡牘長眠地下?
經分析,考古學家發(fā)現,“喜”的父親是秦人。“喜”與家人或許是秦人南下的縮影。
白起拔郢后,云夢成為秦人統一南方的戰(zhàn)略要沖,大量秦軍在此集結駐扎。距離睡虎地秦簡出土地約3公里的鄭家湖墓地,正是“秦楚融合”的例證。
“伴隨秦統一進程,南北人群加速遷徙融合?!焙笔∥奈锟脊叛芯吭焊痹洪L羅運兵舉例,鄭家湖墓地中有一位女性墓主,骨骼“指紋”顯示她出生于西北,在北方度過少年時光,青年后遷徙至南方,“這提示她可能是遠嫁至此”。另一位男性墓主同樣生于北方,少年時來到江漢平原,成為一名武將。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羅運兵看來,那些人們享用過的美食,在人體的牙齒、骨骼上留下痕跡??脊艑W家借由“齒序”中傳遞出的生命密碼,重構個體生活軌跡。
頻繁的人群流動,帶來器物的往來交流。
云夢縣博物館,矮足秦式銅鼎、高足楚式銅鼎并列展陳。秦鼎敦實厚重、簡潔利落,折射出西北的務實高效;楚鼎修長挺拔、繁復精美,盡顯南國的浪漫飄逸。在鄭家湖墓地,兩類風格迥異的銅鼎也能“共處一室”。比如,一座“將軍墓”曾出土了四套代表身份與禮制的青銅鼎,其中兩件為楚式、兩件為秦式。
從好用的器物到實用的制度,文化交融逐步深入。
云夢縣博物館講解員劉爭談及一個有趣細節(jié)。云夢陶器上大多印有“安陸市亭”的方形戳印。從戰(zhàn)國晚期至漢初,戳印風格、尺寸都沒有明顯變化。她認為,該機構就像今天的市場監(jiān)管部門,即便政權頻繁更迭,基層治理單元仍延續(xù)傳承。
通過累累簡牘,浩瀚繁雜的秦律被推行至廣闊疆域,并助力搭建起國家運行的統一框架。但在觸及精神信仰、喪葬儀軌等領域時,秦政權顯現出包容性。
圖為楚王城遺址公園北區(qū)今年初對外開放。/袁婧攝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離騷》勾勒出楚人對鳳鳥的信仰崇拜。今年初,楚王城遺址公園北區(qū)對外開放。從空中俯瞰,蜿蜒水系、蔥綠植被組合成展翅鳳鳥的造型。
圖為楚王城遺址公園以龍鳳呈祥為靈感。/袁婧攝
“公園布局以龍鳳呈祥為靈感?!边\營方云夢縣潤澤農旅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四新解釋,其以“考古先行、長期推進,整體保護、最小干預”為原則,讓昔日楚王城化身人人可親近的城市公園。改造中,工作團隊嚴格遵循建設地基下挖不得超過地下5米等剛性保護標準。
一盞燈到一條路,作為楚國故地的云夢,如今仍處處可見鳳鳥的蹤跡。在羅運兵看來,秦律條文并非意在消除差異,而是為多元族群在統一國家內和諧共處,提供清晰而穩(wěn)定的制度保障。比如,秦律對“新秦人”(即原楚地居民)及父母分屬秦、楚的“混血兒”(秦簡稱“新黔首”所生子)的戶籍登記、賦役承擔乃至法律地位,都制定了詳盡的操作規(guī)程。
圖為毗鄰云夢縣博物館的祥云灣老街。/袁婧攝
這一兼容并蓄的治理理念延續(xù)至今。毗鄰云夢縣博物館的祥云灣老街,擁有從全國瀕危古村古鎮(zhèn)實體遷移保護的257棟古建筑。其建筑風格囊括徽派、晉派等九大流派,堪稱中國古建“大觀園”。睡虎地秦簡出土五十周年之際,祥云灣老街擬聯合云夢縣博物館推出“簡牘時代”華服大秀。屆時,身著戰(zhàn)國袍,人們可徜徉在青石板路上,仿佛穿梭時空。
一簡一牘處,往事越千年。
原標題:《吾鄉(xiāng)大藏·云夢丨我國考古史上第一次!秦朝小吏的“工作筆記”寫了啥?》
欄目主編:顧一瓊 文字編輯:占悅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嘉旖 李晨琰 袁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