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秋天,新中國成立尚不足一年,千瘡百孔的國土正待重建,美國的戰(zhàn)機卻已掠過鴨綠江上空,將戰(zhàn)火燒到了中國的家門口。
當朝鮮的求援信送達北京,當美軍地面部隊大舉越過三八線,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艱難抉擇擺在了黨中央和毛主席面前。
盡管在大會上,毛主席霸氣地發(fā)言說:“美國人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但是,當面對私交故舊時,他又是怎樣一番真情流露呢?
毛主席是全黨全國全軍的主心骨,作為國家領袖,他很少在公開場合、在外人面前流露自己的情緒。只有在關系十分密切的親友面前,毛主席才會偶爾展露出不為人知的一面。
王志清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回憶毛主席和他的曾祖父王季范以及周世釗的一些私下談話。由這些談話,我們才得以窺見毛主席在那段輾轉難眠的日子里,面對親朋故交時會表露的想法。
正是親朋故交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毛主席愿意在他們面前深入剖析抗美援朝這一重大決策的深層考量,甚至袒露作為領袖和父親的真實心境,而他們的提問也代表了當時黨外高層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疑慮。
一、非打不可的一仗
1950年9月15日,七萬五千名美軍在仁川成功登陸。隨著美軍的登陸,戰(zhàn)爭性質瞬間發(fā)生了變化。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原本只是金日成和李承晚二人的內戰(zhàn),一向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主張的我國自然是不會出兵干預,可打著“聯(lián)合國軍”旗號悍然登陸的美國人改變了一切。
仁川登陸后,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第1師、陸軍第7步兵師迅速推進,長驅直入,打得金日成麾下的朝鮮人民軍節(jié)節(jié)敗退。戰(zhàn)火被燒到了鴨綠江邊……
戰(zhàn)爭發(fā)展到這樣危急的態(tài)勢,毛主席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國家領袖,自然是意識到了危險。于是,在中央軍委會議上,他極力主張出兵朝鮮,認為出兵朝鮮就是防患于未然。
只是,黨內不少高層干部對此都表示疑慮。盡管都是從戰(zhàn)爭年代走過來的人,可也正是如此,他們更加清楚和平的來之不易。再者,美軍的戰(zhàn)力如此之強,一旦出兵,便意味著要和當時地球上最大的軍事強國開戰(zhàn),這怎能不令人感到擔憂?
1950年10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他的親友——早年同窗周世釗和表兄王季范。
王季范是毛主席的姨表兄,同時也是他的老師。王季范早年曾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任教,而毛主席當時是該校的學生,因此二人有著深厚的親緣和師生情誼。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王季范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和愛國民主人士,被毛主席邀請到北京。王季范曾擔任政務院(國務院的前身)參事等職務,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毛主席非常敬重和信任的親屬與摯友,毛主席經常就一些國內外大事與他交談,聽取他的意見。
周世釗則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的同班同學和摯友。兩人在學生時代就關系密切,可謂情同手足。
畢業(yè)后,周世釗長期從事教育事業(yè),一邊寫詩一邊教書。新中國成立后,周世釗同樣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活躍于政壇。當時,他擔任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校長,并后來當選為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與王季范一樣,他與毛主席的深厚私交使他成為少數(shù)能與之暢所欲言、討論國事的舊友。
周世釗、王季范兩人在當時都并非處于軍事或決策的核心職位,他們的主要身份是教育家和民主人士。但他們與毛主席有著非同尋常的親密關系——一位是表兄和老師,一位是同窗摯友。他們的身份是“親友”,而不是“官員”,這使得談話氛圍更為坦誠和私人。
此番二人來訪,毛主席照舊和他們聊起時下的要緊國事。二人都是老成持重之輩,所以對于出兵朝鮮一事也有不少疑慮。面對二人的疑慮,毛主席給他們深刻分析了出兵的必要性。
毛主席指出,美國若占領朝鮮,必將對中國形成全面威脅:“現(xiàn)在美帝的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使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p>
毛主席形象地比喻道,美國企圖將“三把尖刀”插在中國身上:從朝鮮指向頭部,從臺灣直刺腰部,從越南威脅腳部。“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币虼?,毛主席強調:“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
二、有把握的一仗
毛主席的一番話可謂是擲地有聲,但周世釗、王季范二人畢竟是從革命年代里過來的老一輩,不會輕易被幾句激昂熱血的話給挑動情緒改變想法。
周世釗直接追問自信滿滿的毛主席說:“是不是有勝利的把握呢?”畢竟美軍裝備精良,其陸軍裝備有約5000輛“謝爾曼”、“潘興”等中型和重型坦克,其海軍在全球范圍內首屈一指,光是航母就有約100艘,而當時的中國航母數(shù)量則是掛零,其空軍擁有超過500架遠程戰(zhàn)略轟炸機,可搭載約300枚核彈頭,是當時唯一能將核武實戰(zhàn)的國家。
1950年的中美兩國,實力之懸殊,真可謂是云泥之別。然而,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面前,毛澤東卻從容回應周世釗說:“我是從不打無把握之仗的?!狈路?,一切已然盡在掌握之中。
毛主席給周世釗、王季范兩人分析表示美軍雖有三長:鋼鐵多、飛機大炮多,但更有三短:兵源不足、遠隔重洋、師出無名士氣低落。
“我們要進行持久戰(zhàn),一步一步消滅它的有生力量……它一年不撤退,就打它一年,十年不撤退,就打它十年?!泵飨膽B(tài)度儼然是堅定無比,這場仗,中國必須打,只有打了這一場仗,打出個一拳開,才能避免百拳來!
彼時,作為共產主義陣營的“老大哥”,國內許多人都期盼蘇聯(lián)也能夠直接參戰(zhàn)。畢竟蘇聯(lián)作為世界兩極之一,軍力強悍,若是真能兵發(fā)朝鮮,則美國之患自解,到那時中國出兵面臨的壓力也會小許多。
周世釗、王季范二人也很關心蘇聯(lián)是否應直接參戰(zhàn)的問題,毛澤東給兩人打了個頗為有趣的比方道:“玩撲克嗎?‘大鬼’‘小鬼’是留著保底的??醇业姆▽毷且詈笥玫摹!泵飨孕诺刂赋鲋袊辛α开氉源蚝眠@場仗,不必蘇聯(lián)直接出兵。
三、喪子之痛
早在周世釗、王季范二人來中南海見毛主席前十九天,志愿軍部隊就已經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了。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了毛主席的判斷分析完全正確,美軍在志愿軍的打擊下一敗再敗,連換麥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三帥也難以挽回敗局。
不過,當外人都沉浸于朝鮮戰(zhàn)場上的不斷勝利之時,周世釗作為毛主席昔日的同窗好友,卻看出了毛主席的黯然神傷。
20世紀60年代初,根據(jù)周世釗日記及身邊工作人員回憶,大概是1961年或1962年的一個下午,當周世釗又一次步入中南海菊香書屋找毛主席聊天時,不知不覺中他偶然提起了朝鮮戰(zhàn)爭,惆悵地表示:“岸英死得太早了,如果您不派岸英到朝鮮戰(zhàn)場上,我看他是不會犧牲的。”
毛主席情知周世釗是在懷念晚輩后生,但也直白坦率地告訴他:“岸英的犧牲,責任完全在美帝國主義身上……他是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為保衛(wèi)世界和平事業(yè)而犧牲的。”
忽然,毛主席話鋒一轉,接著周世釗的假想說了下去:“當然,你說如果我不派他到朝鮮戰(zhàn)場上,他就不會犧牲,這是可能的,也是不錯的。但是,我是黨中央的主席啊,在當時那種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我作為黨的主席,作為一個領導人,自己的兒子不派他去朝鮮,又派誰的兒子去呢?光知道派別人的兒子去前線打仗,這還算什么領導人呢?”
毛主席的一番話當真是深明大義、大公無私!其實,不止是毛岸英這一位毛主席的至親為國家和人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除親生兒子毛岸英外,毛主席還先后失去了5位直系親人,包括弟弟毛澤民、毛澤覃,妻子楊開慧,堂妹毛澤建,和侄子毛楚雄。毛主席一家可謂是革命的滿門忠烈!
朝鮮戰(zhàn)爭對于中國而言,是一場非打不可的一仗,是一場把握十足的一仗,卻也是痛心的一仗。毛主席對于親朋故交們曾多次談過這一戰(zhàn),由他和周世釗、王季范二人的聊天我們可以看出毛主席“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戰(zhàn)略遠見,也能發(fā)現(xiàn)毛主席以何等大公無私的精神讓自己的兒子冒生命危險上戰(zhàn)場,最后還要忍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失子之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