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好萊塢都會產(chǎn)出數(shù)十部收不回成本的電影。有時是因為影片本身質(zhì)量拉胯 —— 劇本薄弱、導演混亂、演技尷尬等;但也有少數(shù)情況,電影失利和銀幕內(nèi)容關(guān)系不大,問題全出在 “場外”。
無論是制片廠管理混亂、引發(fā)政治爭議,還是單純運氣太差,這些電影早在獲得公平競爭機會前,就已注定跑偏。即便它們原本潛力十足,卻各自面臨著 “再精湛的藝術(shù)水準、再強大的明星陣容都無法挽回” 的困境。這些案例恰恰說明:票房成功不全靠質(zhì)量,有時還得看運氣、時機,以及那些遠超出導演掌控的外部力量。
7. 《最后的決斗》(2021)
雷德利?斯科特的《最后的決斗》集齊了 “沖獎電影” 的所有要素 —— 豪華卡司、扣人心弦的歷史題材、電影大師執(zhí)導,還有影評界的一致好評??上н@些優(yōu)勢在影片上映后毫無用處:制作成本 1 億美元,全球票房卻僅略超 3000 萬美元。斯科特曾公開將撲街原因歸咎于 “刷手機的千禧一代”,但真相并非 “代際問題”,而是現(xiàn)實條件所限。
盡管影片畫面精美、演技出色,但沉重的主題、過長的片長,再加上新冠疫情的余波,讓它很難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和疫情期間上映的許多電影一樣,觀眾對 “值得去影院看的影片” 變得更加挑剔 —— 遺憾的是,一部壓抑的中世紀劇情片并不在其列。好在《最后的決斗》后來在流媒體平臺重獲新生,終于得到了應有的認可。
6. 《閃電俠》(2023)
《閃電俠》最初是 DC 最受期待的單人超級英雄電影之一,卻始終逃不開場外風波的拖累。主演埃茲拉?米勒一連串的法律糾紛和令人不安的公開事件,成了八卦頭條??停沧層捌男麄骰顒幼兂?“公關(guān)雷區(qū)”。埃茲拉幾乎無法參與宣傳,導致制片廠手握一部 “沒法安心推廣” 的大片。觀眾自然也不愿支持一部 “主角爭議纏身” 的作品。
再加上多年的制作延期、幕后創(chuàng)意團隊頻繁變動,以及詹姆斯?古恩主導的 DC 宇宙即將重啟,《閃電俠》在首映前就已然成了 “棄子”。上映后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影評人和觀眾紛紛吐槽影片質(zhì)量,多元宇宙相關(guān)的客串(部分存在爭議)和大量懷舊套路,讓它首映周末就票房遇冷。等到下映時,影片連巨額成本都沒能勉強覆蓋。
5. 《白雪公主》(2025)
迪士尼的真人版《白雪公主》本想將這部童話經(jīng)典帶入新時代,結(jié)果卻在上映前就陷入公關(guān)噩夢。幾乎每一個創(chuàng)作決策都引發(fā)了強烈反對:從演員選角到小矮人的角色處理,爭議不斷。社交媒體上充斥著針對瑞秋?齊格勒的種族相關(guān)批評,再加上她與蓋爾?加朵發(fā)表的立場對立的政治言論,進一步分裂了觀眾群體。到最后,關(guān)于影片的評論文章遠比 “對電影本身的期待” 更受關(guān)注。
等到影片登陸影院時,負面影響早已無法挽回。高昂的制作成本讓盈利變得幾乎不可能,再加上影評反響平淡、口碑乏力,即便迪士尼的營銷機器全力運轉(zhuǎn),也無法扭轉(zhuǎn) “《白雪公主》(及制片廠的真人版翻拍模式)已失魔力” 的輿論風向。
4. 《異星戰(zhàn)場》(2012)
若要評選 “好萊塢最慘痛失利”,《異星戰(zhàn)場》絕對榜上有名。迪士尼改編自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科幻小說的這部作品,本具備打造史詩的所有條件 —— 巨額預算、知名導演、豪華卡司、經(jīng)典原著(還啟發(fā)了《星球大戰(zhàn)》《阿凡達》等爆款),卻栽在了營銷上,且一敗涂地。模糊的預告片、平淡的海報,還有毫無辨識度的片名,整個宣傳 campaign 連 “電影到底講什么” 都沒說清楚。
觀眾完全搞不懂《異星戰(zhàn)場》是宏大的太空歌劇、動作冒險片,還是歷史史詩。結(jié)果就是:全球票房 2.81 億美元,低于 3.07 億美元的制作成本 —— 巨額虧損迫使迪士尼公開承認失敗,并擱置了所有潛在續(xù)集計劃??杀氖?,《異星戰(zhàn)場》并非 “爛到不能看”,它只是被 “公司不重視” 埋沒了 —— 迪士尼當時已將重心轉(zhuǎn)向收購盧卡斯影業(yè),這一點更是印證了這一事實。
3. 《采訪》(2014)
電影成為全球熱門不稀奇,但能引發(fā)國際事件的卻寥寥無幾。《采訪》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 塞斯?羅根與詹姆斯?弗蘭科主演的這部諷刺喜劇,講述了 “刺殺朝鮮領(lǐng)導人” 的故事,不僅遭到朝鮮政府公開譴責,還引發(fā)了針對索尼影業(yè)的大規(guī)模網(wǎng)絡(luò)攻擊(據(jù)稱與朝鮮黑客有關(guān))。后果立竿見影:多家主流影院因收到恐怖威脅而拒絕放映,索尼最終取消了影片的大范圍院線發(fā)行。
一部本該是 “低俗政治鬧劇” 的電影,瞬間變成了地緣政治焦點。索尼緊急轉(zhuǎn)為數(shù)字發(fā)行,此舉雖大膽,卻在財務上損失慘重。盡管影片最終成了史上最成功的視頻點播(VOD)電影之一,但《采訪》的院線票房機會早已被徹底摧毀,從未獲得公平的上映待遇。
2. 《肖申克的救贖》(1994)
如今被奉為 “影史最佳電影之一” 的《肖申克的救贖》,最初竟是票房大敗之作 ——1994 年首映時,制作成本 2500 萬美元,票房僅 1600 萬美元。這很大程度要歸咎于電影行業(yè)的一個殘酷現(xiàn)實:上映時機太差。當時《肖申克的救贖》被《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獅子王》等超級大片 “壓得喘不過氣”。
即便影評人贊不絕口,也沒法說服觀眾走進影院看一部 “片名繞口的壓抑監(jiān)獄片”。競爭實在太激烈,營銷也沒能凸顯出影片的魅力。不過《肖申克的救贖》最終并未真正 “失敗”,和榜單上的部分電影一樣,它只是需要時間。影片推出錄像帶后,口碑徹底發(fā)酵,那些當初錯過它的觀眾終于發(fā)現(xiàn)了這個關(guān)于希望、友誼與救贖的深刻人性故事。數(shù)十年后,它成了 IMDb 評分最高的電影。
1. 《公民凱恩》(1941)
如今被尊為 “電影杰作” 的《公民凱恩》,在 1941 年上映時卻遭遇商業(yè)滑鐵盧。罪魁禍首是媒體大亨威廉?倫道夫?赫斯特 —— 他的生平是奧遜?威爾斯塑造 “虛構(gòu)大亨查爾斯?福斯特?凱恩” 的靈感來源之一。赫斯特對影片中 “影射自己的負面形象” 怒不可遏,動用旗下龐大的報紙帝國壓制影片:禁止報道、抵制影院放映,甚至威脅發(fā)行方 RKO 影業(yè)。
這場媒體封鎖徹底扼殺了影片的商業(yè)潛力 —— 盡管影評界好評如潮,大多數(shù)觀眾卻根本沒機會看到它。此后數(shù)十年,《公民凱恩》一直處于相對冷門的狀態(tài),僅被影評人和電影學者推崇。直到赫斯特的影響力減弱,影片開始重映,才終于獲得主流觀眾的認可 —— 從 “政治丑聞作品” 蛻變?yōu)?“電影劇情片的黃金標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