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有約,一號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
秋天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將斑駁的色彩潑成了最豐富的畫卷,是因為它讓清透的氣息洇入了最生動的詩行。
每逢秋天,人心的煩躁就會得以稀釋,取而代之的是那份難得的“清爽”和“潔凈”。
這煙火人間,倘若無秋,必定是干巴和單調(diào)的。
走進(jìn)古詩詞,在最美的文字間,聆聽秋的細(xì)語,醞釀秋的情愫;詩巷在本期為大家?guī)淼?,是宋朝詩僧釋道全的一首詩?/p>
這首詩用簡單28個字,寫出了極致美妙的意境,每讀一遍都堪稱是對人心的一次滋養(yǎng)。
秋曉
宋·釋道全
飄飄楓葉草萋萋,云壓天邊雁陣低。
何處水村人起早,櫓聲搖月過橋西。
釋道全,字大同,俗姓王,我國北宋詩僧,十九歲落發(fā)為僧,洛陽(今屬河南)人。
釋道全的詩作風(fēng)格清雋自然,而在他留存于世的作品中,這首《秋曉》則最是令人稱道。
一個秋日的早晨,作者路過水村,將自己眼前所見與所聞裁剪下來,乃成這首耐人尋味的《秋曉》。
詩的首句以間接的方式點明時節(jié)、扣住題目:飄飄楓葉草萋萋;楓葉飄飄落下,萋萋芳草蔓延于四周。
首句在第一時間就將秋天的美呈現(xiàn)出來,那么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不僅考慮到了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結(jié)合,而且還考慮到了高低兩個空間位置的結(jié)合。
“飄飄”一詞寫出了楓葉的輕盈感,也寫出了楓葉的灑脫感,而在這一動態(tài)的呈現(xiàn)之下,我們還仿佛聽到了楓葉飄落時發(fā)出的聲響一樣。所以,借助再尋常不過的“飄飄”一詞,詩句可謂又收獲到了聽覺方面的效果。
“楓葉”是秋天的代名詞,那么它的出現(xiàn),無疑是將飽滿的秋意傳遞與讀者。當(dāng)然,句中楓葉的另外一個強大作用就是為畫面暈染以醒目的色彩,讓畫面瞬間變得亮麗而又生動。
“草萋萋”將空間轉(zhuǎn)移至低處位置,使得畫面擁有了鮮明的立體感。與此同時,草的色彩又與楓葉的色彩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給予畫面內(nèi)容更多的豐富性。
我們接著看承句:云壓天邊雁陣低;云層壓在天邊,放眼望去,有雁陣在那里低飛。
和首句相比,承句的空間顯然被無限制的放大開來,讓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一片廣闊幽遠(yuǎn)的氣勢。
一個“壓”字不但寫出了“云”之多之厚的形象,也寫出了天與云相互交接時的那種低沉感。
“雁陣”為寬廣的畫面加以特別的點綴,并通過自己本就具有的動感而使得畫面充滿了鮮活的力量。
“低”字看似僅在寫雁陣,實則它更是在寫云與天,在寫云之厚天之“矮”。
不得不說,品讀承句,讓人的內(nèi)心又多了幾分來自于秋天的靜謐、蒼涼和疏朗感。
“何處水村人起早,櫓聲搖月過橋西?!?;哪處水村的人起得這么早?只聽見櫓聲緩緩傳向橋西,載著月亮漸漸遠(yuǎn)去。
后兩句將題目完整地點了出來,也將更加美妙的畫面勾勒出來。
“何處”一詞既讓詩句的形式跳出“單一”感,還借助疑問的語氣激發(fā)了讀者的想象力。
通過“何處”一詞我們不妨揣測一下:這片水村在秋日的早晨應(yīng)該是彌漫著水氣,而又加上時間太早的緣故,所以作者的視線也受到限制,故而他才會發(fā)出“何處水村人起早”的疑問吧。
“水村”帶給畫面的是十足的江南水鄉(xiāng)氣息,它承載著秋的涼意,顯得溫柔且又神秘,神秘且又安穩(wěn);它因為“人”的早起打破了寧靜,也因為“人”的早起顯現(xiàn)了靈魂。
最后一句通過“櫓聲”寫人,手法不即不離,卻讓人物的形象清晰可見。
“搖月”印證了時間之早,也極為充分地彰顯了畫面的妙不可言之處。
天上“月”照著“櫓”,“櫓”載著天上月也搖著水中月,波紋層層,櫓搖月碎,聲到橋西……。這樣的畫面,帶著水濕,洇著月白,它于鮮活中飽含靜謐之味,更于煙火中飽含空靈之意。
那么那個搖櫓的人要去干什么呢?作者沒有寫,他將問題留給了讀者,任由我們?nèi)シ棚w思緒自由聯(lián)想,任由詩中的余味在我們的唇齒與心脾之間愈釀愈深。
秋曉水村煙靄白,一舟搖月櫓聲微;讀完一首,身心沉醉。
詩詞為夢筆為馬,將讀寫進(jìn)行到底;關(guān)注一號詩巷,我們下期精彩不見不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