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飛龍 編輯:馮曉暉
“潯城故事”專欄致力于分享與九江生活見聞相關(guān)的散文及紀實類文章。誠摯歡迎原創(chuàng)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聯(lián)系方式詳見公眾號自動回復。
我記憶中的舅外婆一直定格在她六十多歲的那些年。她到底是哪年出生的,我不知道。因為那時我還小,來不及詢問她和她的家人。她又是在哪年去世的,我也不清楚。因為某種特殊原因,我們兩家人,已斷絕了交往,所以她死后,也沒有給我們送來喪訊,故而不知。
印象中的舅外婆面容清瘦,梳著短發(fā),微笑起來又好看,又親切,又慈祥。她衣著簡樸、干凈,舉手投足間,依然掩飾不住她年輕時的雅致與華韻。她說著一口半生不熟的黃梅方言,偶爾夾雜著下江話的腔調(diào)。不過也很好聽。
有一年在給舅外婆拜完年回來的路上,我父親對我說,千萬別小瞧你舅外婆,她可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至于如何“不簡單”,后來才知道她可是當年蔣介石身邊的紅人、國民黨上將張治中的同父異母妹妹。
其實,舅外婆并不是我舅外公的元配。我的舅外公畢業(yè)于黃埔軍校,曾任國民黨軍中高官,因內(nèi)戰(zhàn)混亂,就把舅外婆送到黃梅老家寓居,國民黨戰(zhàn)敗前夕,舅外公準備把舅外婆接到武漢,然后從漢口乘機去臺灣,不幸在回來的路上與當?shù)匚溲b發(fā)生槍戰(zhàn),舅外公所帶的人不多,交戰(zhàn)中被亂槍擊中身亡。死了半個月后,家人才得到消息。
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中國實行土地改革,舅外公一家被劃為“地主成分”。好在不是惡霸地主。據(jù)說舅外公一家雖擁有田地數(shù)頃,家里雇有長工與短工,幸好在當?shù)夭]行壞使惡,胡作霸道,相應(yīng)還做了不少濟民賑災(zāi)的好事,且又與鄉(xiāng)人關(guān)系不錯,故而在“文革期間”并沒有受到多大迫害。當然,也不再有錦衣玉食那般生活。舅外婆能識文斷字,前半生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后來也慢慢學會了燒火做飯,織布種稻,樣樣都會。甚至比當?shù)卮鍕D還會制作腐乳咸菜之類的。
舅外公的元配死得較早,她留下三個兒子,老大好像叫新明,或新民,一口黃牙,讀了一肚子書,是個老學究。老二叫南伢兒。老三叫冬伢兒。老大天明和舅外婆年齡相仿。在舊時代,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特別是發(fā)達有錢的大戶高官人家,把起屋納妾視為人生奮斗的方向,妾比兒女年齡小的亦不足為怪。
舅外婆也有一兒一女。因為家里窮困,兒子在當?shù)卣也坏较眿D,只好到江西武寧入贅,幾年后又帶著一家子回到黃梅。女兒嫁在附近鄰村。
我曾聽說“文革”結(jié)束后,舅外婆的家人還去北京打聽過張治中這位“和平將軍”。遺憾的是將軍已經(jīng)辭世多年,也沒有見到將軍的后人。
對于舅外婆,我至少有過不下二十個的假設(shè),但歷史就是歷史,成敗皆為歷史。歷史是沒有假設(shè)的。國如此,人亦如此。
記憶中的舅外婆對我很好。過年我給她拜年,她做的飯菜很香。那八仙桌上暖缽里煮的肥肉,黃花菜,木耳,豆腐,粉條,海帶,蘿卜,青菜真好吃。
2025.10.13
【作者簡介】
陳飛龍,生于1964年,九江人?,F(xiàn)居八里湖畔。創(chuàng)作散文多年。
【編后記】
陳老師文中提到,他的舅外公在國民黨戰(zhàn)敗前,回黃梅接舅外婆,卻在路上被地方武裝打死。以編者看來,或許是陳老師家人在講述這一段時,隱去了什么。江北的黃梅到武穴一帶,也包括與安徽交界的一帶,屬大別山區(qū)域,早在渡江戰(zhàn)役前,大都已被解放軍或游擊隊控制。舅外公這時候回黃梅接人,那可真就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