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一打開地圖,金門的位置就讓人感覺有點奇妙。
它離廈門最近的地方不過區(qū)區(qū)幾公里。
然而,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卻揭示了這座島嶼截然不同的現實:戶籍上明明白白登記著超過14萬人,可真正生活在島上的,卻只有大約5.6萬人。
這意味著有超過8萬的“幽靈人口”,他們擁有金門戶籍,享受著福利,人卻早已遠走高飛。
留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孩子以及行動不便的人。
每當夜幕降臨,許多村落的窗戶透不出幾盞燈火,街道上除了游客,難覓年輕人的身影。
這座在地理上緊鄰大陸繁華都市的島嶼,正在經歷著一場無聲的“空心化”。
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一部交織著現實、無奈與期望的復雜故事?
金門的發(fā)展困境
金門的人口流失并非一朝一夕。
翻開歷史,過去百年間有超過20萬人離開這里。
造成這種現象的核心癥結,幾十年未變:缺乏足夠且有吸引力的就業(yè)機會。
對于一個在臺北或廈門接受高等教育的金門年輕人來說,回到家鄉(xiāng)可能意味著職業(yè)生涯的終結。
島上最引以為傲的產業(yè),是金門高粱酒廠這家“國企”,據說其產品一度占據臺灣市場75%的份額。
另一個名聲在外的特產,是用廢舊炮彈殼鍛造的菜刀。
這些產業(yè)極具特色,也養(yǎng)活了一部分人,但它們能提供的崗位,對于龐大的青年群體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循環(huán):年輕人向往大城市,奔赴臺北、臺中,或是僅一水之隔的廈門。
他們在那里工作、生活、成家。
金門,則慢慢變成了他們節(jié)假日才會回去的“老家”,一個安放鄉(xiāng)愁的地方。
金門與廈門的物理距離近到可以清晰地看到對岸的萬家燈火。
金門的年輕人,尤其喜歡在周末搭乘“小三通”客輪,花上半小時就能抵達廈門,一頭扎進現代都市的懷抱,享受購物、美食、酒吧、會所帶來的感官刺激。
這種生活方式的背后,恰恰凸顯了金門自身的尷尬:它離繁華如此之近,卻又無法復制或接入這種繁華。
旅游業(yè)曾被寄予厚望。
2015年對大陸游客開放落地簽后,金門的旅游業(yè)一度迎來了高光時刻。
據當地民宿老板回憶,2014到2018年那幾年,生意就像坐過山車,游客絡繹不絕。
但好景不長,隨后的幾年,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客源大幅萎縮。
盡管2025年上半年“小三通”出入境人次超過55萬,同比增長了50%,給市場注入了一絲暖意,但商家們普遍感覺,生意遠未恢復到巔峰時期,仍需賣力吆喝。
波動巨大的旅游業(yè),根本無法成為穩(wěn)定就業(yè)的壓艙石。
更何況,金門的基礎設施短板也相當明顯。
在2018年以前,金門人常年為缺水所困,人均水資源量遠低于國際警戒線,這也是許多年輕人不愿回鄉(xiāng)的現實原因。
醫(yī)療和教育資源的薄弱,更是島上居民的一塊心病,遇到稍重一些的疾病,往往需要轉診到臺灣本島或依賴外來醫(yī)療隊。
這種生活上的不便,都在無形中將年輕人推向了配套更完善的大陸或臺灣本島城市。
未來的十字路口
面對自身的種種局限,金門早已與大陸形成了一條休戚與共的“生命臍帶”。
這條臍帶,正在為這座“空心島”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養(yǎng)分。
2018年,來自福建泉州晉江的清水,通過海底管道正式輸入金門田浦水庫,徹底改寫了金門缺水的歷史。
截至目前,大陸已累計向金門供水超過4300萬噸,占據了金門日常用水量的八成。
島上居民餐桌上80%的蔬菜來自漳州,日常生活中90%的日用品來自廈門。
2012年建成的海底通信電纜,讓金門的網絡變得穩(wěn)定。
電力、醫(yī)療等資源的互通也在持續(xù)推進。
可以說,金門人的日常生活,早已離不開大陸的支持。
這種深度的依賴,也讓金門人對未來的方向看得格外清晰。
根據2025年的一項民調,近九成的金門居民支持修建連接廈門與小金門的跨海大橋,近八成人希望能用上大陸穩(wěn)定而廉價的電力。
廈金大橋的建設構想,正是這種民意的集中體現。
一旦建成,金門將徹底融入廈門半小時生活圈。
屆時,居住在金門,工作在廈門,將成為一種可能。
這或許是解決金門“空心化”問題的最有效路徑。
當然,金門也并未完全坐等。
一些有識之士正在島內進行著積極的探索。
有人將自家的民宿與鄉(xiāng)野教育結合,開設親子農事體驗和海灘科學課,成功吸引了特定客群,實現了穩(wěn)定收入。
也有人嘗試將高粱酒、炮彈刀等傳統(tǒng)品牌進行現代化包裝,通過電商渠道對接更廣闊的大陸市場。
將廢棄的營區(qū)、老舊的學校改造為青年創(chuàng)業(yè)營,提供低租金和創(chuàng)業(yè)導師,也成為一種新的嘗試。
這些自下而上的努力,展現了金門強韌的生命力。
但所有人都明白,個體的努力終究有限。
要從根本上扭轉人口流失的趨勢,讓那8萬“幽靈人口”真正回家,需要的是更宏大、更具決定性的結構性改變。
金門,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濃郁鄉(xiāng)愁的島嶼,正站在未來的十字路口。
它最終會走向何方,不僅取決于島上居民的選擇,更取決于那座連接兩岸的大橋,何時能從圖紙變?yōu)楝F實。
參考資料:
臺海觀瀾|從金門看兩岸,冰火兩重天
經濟觀察報 2024-02-20 23:5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