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龍江日報)
轉自:黑龍江日報
作者生活照。
作者刊發(fā)作品的剪報。
□葉永平
近日,在哈爾濱機場休息室,我與《黑龍江日報》不期而遇。那一刻,熟悉的感覺涌上心頭,倍感親切,也感慨萬千,它曾是我投稿的“夢想之巔”。
時光追溯到51年前,1974年初冬,北大荒青龍山下的黑龍江畔早已銀裝素裹。當時我在兵團59團政治處辦公室工作,條件所限,無書可讀,唯有幾份報紙相伴。
閑暇時刻,我便翻來覆去看著《黑龍江日報》,從頭條新聞一直看到末版的最后一條。每當看到兄弟團的新聞報道在省報上刊發(fā),我心里總是羨慕不已。能夠在省報上發(fā)表稿子,這就是我們基層單位宣傳工作的“天花板”了!由此,心里蕩漾起一股春風……
那些天,我已經在黑龍江兵團的內部報紙——《兵團戰(zhàn)士報》上發(fā)表了我的第一篇新聞稿,還被團政委點名表揚了一番,并鼓勵我多寫稿多投稿。這樣一來,我膽子大了起來,真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又萌生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給省報投稿試試看!怕被周圍人譏笑“不知天高地厚”,我不露聲色地準備起來。
說干就干,關鍵要了解省報的近期報道重點及采訪到相關素材。我身在同江縣境內的兵團59團,遠離哈爾濱,信息閉塞,那幾天,我拿著新到的《黑龍江日報》,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反復琢磨,“眼下正是全省上下大干農田水利建設之際”,茅塞頓開,于是打電話找各連的報道員了解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5連的報道員介紹了他們家屬排參加大田水利建設的故事。我一想“有戲”,便去采訪。我趕緊寫了一篇新聞通訊《火力排》,落款是“武矢久,葉永平”(武矢久是我所在的兵團59團的諧音)。
我頂著寒風,在團部公路上打聽有卡車去福利屯或者前往佳木斯嗎?這樣,可以跳過團部郵局的輾轉和等待,直接從福利屯或者佳木斯的郵局發(fā)出,寄稿子就快多了。正巧,有輛油罐車去佳木斯拉油,我請司機抽了根煙,再三叮囑:“到了佳木斯,先找個郵筒,將我稿子投進去!”
我這是第一次給省報投稿,沒有過高的期望。半個月后,翻看新來的《黑龍江日報》,在3版上,突然看到我自己的名字。意外之喜,我的稿件真被省報錄用了,由此,激勵著我寫稿投稿幾十年。
在省報上發(fā)表的第一篇稿子,讓我思緒飛揚,對未來充滿期待。在北大荒后來的幾年里,我又在省報上陸陸續(xù)續(xù)發(fā)表了十幾篇新聞消息、通訊等。因為我們農場小新聞少,寫新聞消息經常搜腸刮肚,我開始學習寫雜文和散文。
1977年5月的一天,我在青龍山農場收到一封《黑龍江日報(農村版)》的回信,里面夾著一張報紙和一封編輯回信。我沒有給《黑龍江日報(農村版)》投過稿,怎么有報紙給我?仔細讀了編輯的回信,我這才明白,原來我的不少稿子被轉送到省報(農村版)了。再仔細一看,我的那篇《春播短歌》被編輯標明“散文”,頓時心花怒放,這是我第一次在省報(農村版)上發(fā)表的散文小稿,也是我的散文處女作吧!
正是因為這第一篇散文小作,又讓我對文學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和追求,我嘗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甜頭,乃至后來幾十年里始終孜孜不倦地創(chuàng)作。先后發(fā)表了上百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了十幾本散文作品集,并加入了上海作家協(xié)會、中國散文學會等。這一切,我要歸功于《黑龍江日報》對我的提攜和鼓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幾十年來,我的新聞寫作和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正是源于《黑龍江日報》這片“沃土”。
(作者系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北大荒作家協(xié)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