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吃過這10大名菜,才算是有錢人
中國飲食的魂,打從人學(xué)會(huì)生火煮食就定了。
商周“列鼎而食”,三足鼎燉著鹿肉,
是諸侯的體面,平民攥著粟飯團(tuán)就著苦菜,也把日子嚼得扎實(shí)。
古人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
哪是挑剔,是把每口吃食都當(dāng)成了對活著的敬重。
漢代張騫帶回的核桃、葡萄,讓西北的飯桌上多了西域的甜;
北宋汴梁夜市里,胡餅烤得油花濺,小販吆喝著“熱炊餅”,
《東京夢華錄》里記的熱鬧,至今能聞見煙火香。
飲食的變,從來都是跟著路走,把遠(yuǎn)方的味,揉進(jìn)自家的灶。
明清時(shí)辣椒在川湘發(fā)了芽,江南端午裹粽子,葦葉裹著糯米和對屈原的記掛;
如今城里外賣箱里的紅燒肉,和老家土灶燉的,還是一個(gè)鮮。
“民以食為天”不是虛話,是陶鍋里的熱湯,是腌菜壇的咸香,
是不管走多遠(yuǎn),一嘗就認(rèn)家的滋味。
今天,跟諸位聊聊中國那些有故事的名菜……
東坡肉
是蘇軾在黃州謫居時(shí)創(chuàng)的“窮鬼快樂菜”。
元豐三年,他被貶黃州,見當(dāng)?shù)刎i肉“價(jià)賤如泥土”,
便寫下《食豬肉詩》: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shí)他自美?!?/strong>
這“慢著火、少著水”的訣竅,讓貧者不解煮的豬肉成了“火候到時(shí)自美”的至味。
后來他在杭州疏浚西湖,百姓抬豬擔(dān)酒拜年,
他命家人用黃酒與肉同燒,分給民工,大家吃后直夸“酥香不膩”,
從此“東坡肉”名滿天下,成了杭州第一道菜。
這肉講究“色如瑪瑙,形似麻將”,
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切方塊,
砂鍋墊蔥姜,加冰糖、醬油、黃酒,文火慢燉兩小時(shí),再蒸半小時(shí)。
肉皮紅亮透亮,筷子一戳就酥,
咬開是糯而不膩的香,肥肉化在舌尖像春雪,瘦肉絲絲入味,連湯汁拌飯都能多吃半碗。
如今從黃州到杭州,從竹筒蒸到清湯燉,各地版本都繞不開“火候足”三字。
麻婆豆腐
是清同治年間成都萬福橋“陳興盛飯鋪”陳麻婆創(chuàng)制的川菜經(jīng)典。
陳劉氏因臉有麻子被喚“陳麻婆”,
她燒的豆腐辣得人吸溜吸溜,麻得舌頭直打顫,卻讓人越吃越停不下筷子。
那紅亮亮的湯汁裹著嫩得能抿化的豆腐,撒把翠綠蒜苗,
香得人直吞口水,
這“麻、辣、燙、酥、嫩、香”六字真言,硬是把豆腐做出了魂兒!
如今這道菜早不是成都的專屬,日本、新加坡都飄著它的香。
2011年陳麻婆豆腐技藝入了四川非遺,2018年又評上“中國菜”四川十大經(jīng)典。
老輩子說,好麻婆豆腐要“燙嘴不燙心”,豆腐得嫩得夾不碎,肉末得酥得能嚼出油星子,
這哪是菜,分明是川人火辣辣的脾氣和巧心思!
要我說,這口麻辣鮮香,比火鍋還讓人上頭!
西湖醋魚
是杭州的魂兒,南宋“叔嫂傳珍”的典故得刻進(jìn)骨頭里,
宋嫂為逃難小叔燒的那碗糖醋魚,酸里裹甜,是告誡“莫忘辛酸”;
后來小叔功成名就,憑這口酸甜在宴上尋回嫂嫂,團(tuán)聚時(shí)吃的還是這魚。
這菜得用西湖草魚,餓養(yǎng)兩天去土腥,剖成雌雄兩片,火候掐準(zhǔn)三分鐘,
魚肉嫩得像剛剝殼的荔枝,蘸著糖醋汁,
酸得眼睛發(fā)亮,甜得心里發(fā)慌,連魚骨都帶著蟹鮮。
別信那些花里胡哨的改法,
正經(jīng)的西湖醋魚就得是草魚、米醋、黃酒、姜末,芡汁濃得能掛勺,
澆在紅亮魚身上,撒把姜末,那叫一個(gè)“鮮得掉眉毛”!
如今有些館子拿鱸魚充數(shù),倒失了草魚那股子“土”勁兒,
儂曉得伐,這“土”才是西湖的根,是宋嫂的手,
是千年前的味兒,吃一口,比啥歷史書都實(shí)在。
叫花雞
明末清初,常熟乞丐偷雞無炊具,便裹泥荷葉架火烤,泥殼裂開時(shí),
雞毛隨泥脫落,露出瑩白酥肉,
香得叫花子直咂嘴,這便是最原始的“叫化雞”。
乾隆南巡遇饑荒,曾被此雞香得挪不動(dòng)步,賜名“富貴雞”,
朱元璋落難時(shí)也靠它續(xù)過命,封它“吉祥菜”。
如今常熟酒家仍守著百年古法:
三黃雞塞滿火腿、蝦仁、香菇丁,裹荷葉、糊酒壇泥,松木火煨四小時(shí),
敲泥殼時(shí)“咔嚓”一聲,金黃油亮的雞皮裹著熱氣騰騰的肉,
撕一縷入口,酥爛到脫骨,荷葉香混著泥香直竄天靈蓋,
配口姜絲醋,好得嘞,神仙都不換!
這泥里火里的智慧,從乞丐鍋到御膳房,活成了舌尖上的非遺。
臘味合蒸
傳說清末長沙乞丐劉七逃債時(shí),將討來的臘魚、臘肉、臘雞混蒸,香氣飄進(jìn)大戶人家,
被酒樓老板相中,從此這道“乞丐菜”登堂入室,成了湘菜經(jīng)典。
湖南氣候潮濕,鮮肉難存,漢代便有臘制傳統(tǒng),
清代《湘行散記》載“臘味合蒸”已成宴席壓軸,取臘肉、臘雞、臘魚三味,
加雞湯慢蒸,咸甜交融,柔韌不膩,像極了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煩”的性子。
這菜吃的是時(shí)間味,
臘肉煙香沉郁,臘雞緊實(shí)帶甜,臘魚咸鮮刺少,
三味疊蒸,湯汁滲進(jìn)每絲纖維,咬一口直冒油星子。
長沙老口子說“合蒸莫催,越蒸越香”,慢火蒸透后,
撒把瀏陽豆豉、剁辣椒,再淋勺山茶油,那叫一個(gè)“扎實(shí)”!
如今它位列“中國菜”湖南十大經(jīng)典,不僅是舌尖記憶,更是一方水土的生存哲學(xué),
把日子里的苦辣酸甜,都蒸成熱氣騰騰的希望。
水晶肴肉
這“鎮(zhèn)江雙絕”里的頭一塊招牌,起源于明朝末年鎮(zhèn)江酒海街的意外之喜。
據(jù)傳,小酒店主誤把做鞭炮的硝當(dāng)鹽腌了四只豬蹄,
三天后肉色紅潤、皮白如脂,經(jīng)清水浸泡、香料燜煮,竟成“硝肉”,后因“硝”“肴”諧音改名。
更妙的是,八仙張果老聞香下凡,
連吃三斤半直棄蟠桃宴,成就“不當(dāng)肴肉面,枉到鎮(zhèn)江府”的民諺。
這肉紅皮白、凍如水晶的肴肉,瘦肉酥而不柴,肥肉潤而不膩,
皮凍彈滑清涼,入口先觸到鎮(zhèn)江香醋的酸鮮,
再嚼到姜絲的辛香,最后是肉香裹著硝香的回甘。
1949年開國大典冷盤首秀,更讓它從市井小吃躍為“國宴第一菜”。
如今仍守著古法,選前蹄、腌三天、燜四時(shí)、壓一夜,每塊都凝著三百年的煙火氣。
咬一口,便知啥叫“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肴”。
東安子雞
它的誕生,得從唐玄宗開元年間說起。
湖南東安縣城里,仨老婦開的夜攤子,遇上商客急著呷酒。
店里菜賣光了,只得抓兩只活雞現(xiàn)宰,
冷水焯七分熟,切塊后猛火爆炒姜蔥辣椒,再淋醋燜香,最后澆麻油出鍋。
那股子酸辣鮮香直往鼻頭鉆,商客拍桌喊“絕”!
縣令聞?dòng)崄韲L,拍板賜名“東安雞”,
從此成了湘菜頭牌,連尼克松訪華時(shí)都點(diǎn)名要呷這口。
這雞的講究在“現(xiàn)殺現(xiàn)烹”和“三椒三香”。
花椒麻、辣椒辣、米醋酸,混著姜香蔥香油香,雞肉嫩得能抿化,
骨頭里都滲著味,吃到最后連渣都不剩。
如今它列了非遺,國宴上常見,但最韻味的還是東安老巷子里,
灶火噼啪響,老輩人手起刀落,那股子煙火氣,比啥調(diào)料都香。
佛跳墻
清道光年間,福州聚春園老板鄭春發(fā)將紹興酒壇煨制山珍海味的“福壽全”改良,
減肉增海鮮,封壇慢煨八小時(shí)。
費(fèi)孝通則說,它原是乞丐的“百家羹”,
殘羹入壇,香飄四鄰,連佛都動(dòng)了凡心。
如今,這道匯聚鮑魚、海參、魚翅的“十八珍”,
仍遵循古法:食材分層碼壇,紹酒高湯滲骨,文火煨出葷香不膩、
味中有味的層次,湯汁濃稠如琥珀,入口鮮到眉毛跳。
它是國宴招牌,百種食材共處一壇,既保留本味又融合共生,
恰似福州人“和”的處世智慧。
如今家庭版雖簡,但那一口“軟嫩柔潤”的滋味,仍是游子心頭的鄉(xiāng)愁。
白起肉
不是肉,是山西高平人恨出來的燒豆腐。
戰(zhàn)國時(shí)長平之戰(zhàn),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百姓恨得牙癢癢,
便拿豆腐當(dāng)白起的肉,炭火烤得外焦里嫩,金黃皮兒裹著白瓤,像極了“人屠”的腦殼。
蘸頭更絕,豆腐渣拌蒜泥、姜末,撒鹽調(diào)辣,
老輩人拍腿說:“把白起的腦漿搗碎咽下肚,才解恨!”
如今高平街頭,老漢蹲在攤兒前,夾塊豆腐蘸蘸頭,扯著嗓子喊:“中不中?得勁!”
這味兒從戰(zhàn)國傳到今兒,
皮黃肉白,筋道得很,辣、鮮、香直沖腦門,
像極了那股子“恨勁兒”,越吃越上頭。
這豆腐得切三寸厚、六寸長,旺火烤至淡黃,不能焦——焦了就失了魂兒。
玉米面炒香,混著豆腐渣、姜蒜泥,撒鹽拌勻,蘸頭才夠味兒。
吃時(shí)煮透,外焦里嫩,筋道中帶著辣勁兒,
老輩人還說:“吃這豆腐,比吃肉還強(qiáng)!”
李鴻章雜燴
1896年李鴻章訪美,宴請賓客時(shí)正菜告罄,
廚師急中生智將剩料混煮,
海參、魚肚、魷魚、雞肉等食材在雞湯里翻滾,竟被美國人嘗出“天外之味”,直問菜名。
李鴻章用合肥話答“雜碎”,諧音撞上英語“雜燴”(Hotchpotch),
這鍋“邊角料”就此得名,流傳至今成安徽十大經(jīng)典名菜。
這菜講究“多味合一”,雞肉嫩、海參彈、魚肚糯,咸鮮里透著醇香,
不膩不齁,像極了合肥人說的“扎實(shí)又落胃”。
一百多年過去,食材從“剩料”變“精選”,
做法更復(fù)雜,但那口“雜而不亂”的精髓始終沒變。
就像李鴻章那代人,在亂世里把碎日子過成了大文章。
如今吃這口,不單是嘗鮮,更是嚼一段歷史。
這些菜,從乞丐的泥火到皇帝的宴席,都燉在尋常人家的鍋里。
你夾塊東坡肉,酥爛的肥肉化在舌尖,是蘇軾的黃州;
舀勺麻婆豆腐,麻辣燙得人吸氣,是陳麻婆的倔強(qiáng)。
生活就是這樣,把苦日子嚼出甜頭。
回家吧,嘗嘗那口老灶燉的湯,熱乎乎地灌進(jìn)肚子,你就懂了,
不管走多遠(yuǎn),吃一口,就能認(rèn)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tái)“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tái)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