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蝴蝶翅膀的振動能夠影響整個亞洲的氣候,我們每個人都是彎曲的木頭,我們內(nèi)心經(jīng)常是沖動的,我們是一切問題的關(guān)鍵。最后一句話和各位共勉,康德說過:“我始終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欲望,不求改變世界的秩序。”
01
智慧和知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知識或者說是信息高度爆炸化的年代,但擁有越來越多的知識(信息)并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智慧,反而讓我們越來越缺乏判斷,你擁有了海量的信息反而不知道如何做判斷。所以智慧和知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很大程度上,一個人詞匯量的多寡,決定了世界觀的深度;同理,詞匯上的模糊,也必然代表你世界觀的模糊。
大家有思考過構(gòu)成自己人生最核心的源詞匯:自由、自洽、平衡、幸福、公平、正義。你真的知道它的含義嗎?如果我不問你,你也許知道;如果我一問你,你可能對這些宏大性的詞匯茫然無知。
有人問奧古斯丁時間是什么?奧古斯丁說:“你不問我,我還知道,但如果你問我,我就茫然無知?!?/p>
大家都希望一種自由自洽的生活,只是對這些宏大的概念有的時候我們是茫然無知的。
02
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 都有無窮無盡的“張三”
人類歷史有三個最古老的專業(yè),一個是“醫(yī)學”,當人的身體出現(xiàn)問題,需要醫(yī)學;而當社會出現(xiàn)問題,需要“法學”。
那社會最大的問題是什么?這個問題歷來有兩種針鋒相對的立場,一種觀點是外向型的,他認為社會最大的問題有政治問題、經(jīng)濟問題、環(huán)境問題,唯一沒有問題的就是“我”;而另一種立場認為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內(nèi)向型的,是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guān)系的,我們就是問題的全部。康德說:“人,只不過是一根彎曲的木頭,所以不要期待人能做出正直的事情,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彎曲的?!?/strong>
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無窮無盡的“張三”。正是因為人的內(nèi)心有幽暗,所以法律的第一要義就是壓抑住人性深處的幽暗,讓我們心中的張三永遠只是一個想法,而不要成為一個“做法”(注釋:服勞役)。
在人類歷史上關(guān)于人性,歷來也有兩種針鋒相對的立場。一種是人性虛無論,一種是人性實在論。人性虛無論認為,每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是一張白紙,等待著后天的涂抹,有些人如果被涂抹的好就成才,有些人沒有被涂抹好就坐牢。所以當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會怪什么?會怪后天的教育制度、經(jīng)濟制度、社會制度,總之一切可以甩鍋;但還有另外一種立場,認為人性在本質(zhì)上是實打?qū)嵉模欢ㄓ泻裰氐挠陌怠?/strong>
今天很多人說要勇敢地做自己,但其實你不知道什么叫勇敢地做自己。人性深不可測,如果用柏拉圖的《理想國》來說,他認為人性至少有三個部分:理性、激情、欲望。
當我們說勇敢地做自己,你內(nèi)心的想法是勇敢地做理性的自己,還是勇敢的做激情的自己,我覺得絕大多數(shù)人說出勇敢地做自己,通常指的就是“我要釋放我的欲望,你不要再勸我了”。
03
你會不會用隱身的戒指做公益?
柏拉圖有一本書叫《理想國》,我曾經(jīng)在B站帶同學們用一年時間讀這本書。
《理想國》中舉了一個故事“隱身的戒指”。呂底亞有一個牧羊人撿到了一個神奇的戒指,這個戒指對著自己就能隱身,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被發(fā)現(xiàn)。我想問在座的各位,當你擁有一個隱身的戒指,你會用來做好事還是壞事?你為什么就不用隱身的戒指做公益呢?
大部分人戴上隱身的戒指不會做好事。這個牧羊人戴上這個戒指發(fā)現(xiàn)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被懲罰,他把國王給殺了,篡奪了王位。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如果我們有了隱身的戒指,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用承擔后果,那你內(nèi)心的幽暗會被無窮無盡的釋放。
道德的譴責很多時候是無力的,只能靠法律來恢復底線道德,如果沒有以法律作為強制懲罰手段來恢復底線道德,那么高線的道德也必然搖搖欲墜。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道德標準其實是模糊的,我們經(jīng)常性不知道對與錯。
去年有一個人,到香港地區(qū)帶著孩子去上學,想上名校,直接給了校長2萬塊錢,校長當即報警抓人。我想問在座的各位,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長,你有沒有可能這樣做?我覺得不好說。這就是為什么道德標準很大程度上是模糊的,很多時候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判斷對錯的能力。但是,法治絕對不是一種最好的社會治理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它其實只是一種最無奈的、最不壞的治理方式。
04
法治的使命始終是避免最壞
《理想國》的核心要義就是在討論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有沒有正義,如果有正義,什么叫正義?正義的人是否比不正義的人要更幸福?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認為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賢人之治,也就是哲學王之治,因為他們的理性已經(jīng)壓抑了欲望和激情。柏拉圖寫《理想國》時40多歲,他一生中有三次被召喚去了敘拉古,結(jié)局沒有懸念,每一次都被當作奴隸賣掉了,買他的都是他的學生。
柏拉圖三次敘拉古之旅以失敗告終,他寫了人生中最后一本書,叫《法律篇》。他開始意識到,《理想國》的哲學王之治只能存在在《理想國》,它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人性是幽暗的,無法支撐如此偉大的理想,所有崇高的事業(yè)都一定要認識到,追求這個事業(yè)的人是不完美的。
法治從來不是樂觀主義,法治是現(xiàn)實主義,它也從來不想追求最好,因為人類追求最好的宿命從來都是事與愿違,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我?guī)肓巳碎g地獄。這就是為什么法治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悖論化的思維,它總是既要,又要,還要。
首先法治要維護社會秩序,同時它要限制維護社會秩序的力量本身,防止它異化為社會秩序的破壞者,面對罪惡我們需要用法律來懲罰它,我們又害怕懲罰它的權(quán)力異化為社會秩序的破壞者。
人類歷史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一再提醒我們,我們無法追求最好的圓形,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最不壞的圓形,至少不要指方為圓。
所以法治的使命從來不是追求最好,而只是避免最壞。
05
良法而治
每當我陷入沮喪,陷入灰心,陷入疲倦,我就在想,第一,這個世界有沒有良知;第二,規(guī)則要不要遵守。
今天我們有很多辯論賽有兩種辯論,一種叫辯證,一種叫辯論。沒有正義也就沒有邪惡,沒有良善也就沒有錯。這就是為什么蘇格拉底必須要定標準以褒貶,因為沒有標準我們就沒有褒貶的依據(jù)。
如果你的人生需要找到自洽,第一步就在于你認為這個世界有沒有對錯,你有沒有一個“定海神針”,這個“定海神針”來告訴你對錯的標準。
我們所生活的經(jīng)驗世界充滿著矛盾,在經(jīng)驗世界也許你看不到良善,但并不代表良善是不存在的。我寫過一本書叫《圓圈正義》,大家知道在經(jīng)驗世界你能不能畫出一個完美的圓?畫不出,但這是否意味著完美的圓不存在呢?不意味。
同樣我認為法律始終追求的公平和正義,在經(jīng)驗世界是看不到的,但這并不代表著公平和正義是不存在的,因為很多時候要跳出經(jīng)驗,你才能獲得一種獨立,獲得一種自洽。
我非常喜歡王陽明的一首詩,他說:“我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p>
跟蘇格拉底同時代的一位偉大先賢是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鬃赢敃r絕糧食于陳蔡,7天沒有飯吃,外面歹徒圍攻,但孔子依然講授弦歌不衰,他要告訴他的學生,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危難,君子都要臨危不懼,堅守大道。
他的大弟子子路非常生氣,氣沖沖的去找老師,他說:“老師,我們不是君子嗎?我們?yōu)槭裁椿斓媚敲床??我們?yōu)槭裁磿獯死Ь?,君子亦有窮乎?”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他說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會遭遇困境,但是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區(qū)別是:君子在困境中依然不改變原則,但是“小人窮斯濫”,他是沒有原則的,是可以隨時變的,因為他們總是贏。
子路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做人特別較真,對自己很苛刻,也對別人很苛刻,所以這種人特別容易內(nèi)耗,特別容易抑郁,因為他碰到所有的事情都會覺得是誰的錯?是自己的錯。
子路的回答是:“那看來還是我們做得不夠好?!币坏┡龅絾栴}他就干嘛?老師,對不起,我做得不夠好??鬃诱f:“你要這樣說,那只要堅持仁的標準,那為什么會有伯夷、叔齊還被餓死呢?你只要做正直的人,那怎么比干心都被挖掉了?”所以孔子對子路說:“你已經(jīng)做得夠好了,但是之所以會有今天的結(jié)果,主要是命?!?/p>
盡人事聽天命,不要老把責任往你身上來挑,因為很多時候你已經(jīng)做得夠好。
孔子問顏回一模一樣的問題,顏回的回答開始也跟子貢一模一樣:“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but(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我相信大家知道歷史,孔子最得意的三個學生:子路、子貢、顏回。我不知道大家在這三個學生中能不能看到自己?這三個學生又最想做誰?
我的人生信條就是對規(guī)則的尊重。只是我們很多人不愿意尊重規(guī)則,為什么?因為我們認為沒有對錯,只要沒有對錯那我憑什么遵守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就是弱者的體現(xiàn),強者就是要跳出規(guī)則。這是法家跟法治最大的區(qū)別。
但大家一定要記住,在思考任何社會問題時,不要把自己代入到強者,你要把自己想象成最弱者,這就是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假定你在投胎之前,被一塊無知之幕遮擋,你不知道你來到的世界是什么世界,你也不知道你出生時的智商是180還是18,你甚至還不知道你的四肢是健全的還是一肢都沒有的。那你是希望你來到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適者生存,強者通吃一切,還是希望你來到一個即便你再弱,你作為人最基本的體面也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06
法律和道德可以完美統(tǒng)一
在座的很多朋友都做過善行,都熱心公益,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大家覺得需不需要用法律的力量強迫大家行善?
人類歷史上有兩種立法,一種是《壞撒瑪利亞人法》,規(guī)定見死不救是犯罪,強迫你行善;還有一種立法《好撒瑪利亞人法》,我不強迫你行善,但是我為你行善創(chuàng)造條件,免除你行善的后顧之憂。大家覺得哪種立法更符合人性?
第二種。我個人理解,法律和道德是可以完美的統(tǒng)一。
因為道德有兩種,一種叫積極道德主義,就是入罪講道德不講法律,那將非??膳?。但是還有一種道德主義叫消極道德主義,如果你做的是道德所嘉許的行為,那它就不可能是犯罪。
最后如何保持內(nèi)心的自洽呢?
我個人觀點就是最初的標題:在法律和道德中保持平衡。
我們經(jīng)常說法律對個人自由而言,法無禁止皆可為。但是法律只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最重要的還有道德的制衡。人性有三個層面:理性、欲望和激情。我們要用理性壓住我們的欲望和激情,這樣才能擁有真正自律的自由,否則你的自由是會毀滅的。唯此,才有可能尋找到一種我個人覺得的自洽。
據(jù)說蝴蝶翅膀的振動能夠影響整個亞洲的氣候,我們每個人都是彎曲的木頭,我們內(nèi)心經(jīng)常是沖動的,我們是一切問題的關(guān)鍵。最后一句話和各位共勉,康德說過:“我始終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欲望,不求改變世界的秩序?!?/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