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會讓我慢下來。”《住進風景里·72小時》第三期,總臺記者周雪梅與演員韓東霖一同來到西藏林芝,他們到達酒店之后的第一站,是來到林芝南伊溝的原始森林采集各種藥材,為自己張羅一頓當?shù)靥厣哪撌侂u。在大片青碧色的草原與連綿的林地之間,信步采集自己晚餐的食材,如此體驗著實讓兩位都市人流連忘返;當他們再回到酒店迎來收獲與分享時刻,以酒店為原點,一次極具地域特色與鮮活體驗的行程就此完成。而住在有著最美風景、兼具東方美學的酒店,由此探索祖國的大好河山、追溯地域文化的人文風情,正是《住進風景里·72小時》別具一格的生活實驗。
由總臺主持人聯(lián)合12位明星嘉賓組成搭檔,每期探訪一家酒店,分別進行72小時的深度旅居體驗,《住進風景里·72小時》打造了12個更輕量、更落地、更治愈的潮流出行方案,以酒店為原點,讓觀眾能夠簡單、高效、可操作地到達“風景”之中,進而完成與自然、與文化、與自己的深度對話;更以具有獨特東方哲學的生活方式,治愈當代都市人的焦慮與困惑,讓旅行進一步與時代情緒完成照應(yīng)。
對話自然
“住”進風景,打開最美“壁紙綜藝”
如果不是跟隨著《住進風景里·72小時》的腳步,或許很難集齊這么多各有其美、各具特色的酒店。在瀘沽湖的縹緲云水間,摩梭小鎮(zhèn)的英迪格酒店以當?shù)氐幕窃匮b點客房;江西上饒葛仙村的高山流水間,洗心院的窗推開就是滿目的青綠,更可趁機行舟太虛幻境以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趣;再到西藏林芝的工布莊園,面對雅魯藏布江,背靠喜馬拉雅山,建筑主體和紋飾都充滿了藏式風情,宏闊的高原氣息撲面而來……
以“住”為原點打開風景,是基于《住進風景里·72小時》的獨特觀察,如今伴隨著文旅行業(yè)的發(fā)展,行業(yè)理念和服務(wù)的不斷革新,越來越多的酒店不再只是旅行的落腳驛站,而成為旅行的目的地本身,更以對文旅資源的整合,形成了當?shù)厣罘绞降臐饪s。比如瀘沽湖英迪格酒店,不僅讓客人住進了最美的瀘沽湖風景,在進門時獻上一曲載歌載舞的《摩梭迎賓曲》,還會安排向?qū)Э腿朔褐蹫o沽湖,聽著“豬槽船”背后動人的摩梭傳說,在風聲、水聲、歌聲聲聲入耳間,感知勤勞善良的摩梭人對這片山水的情懷,人與自然的和諧成就了最美的風景。
而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guān)系,也恰恰是傳統(tǒng)文化一直所追求和向往的。從“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的隱逸,到“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住”進風景里的吸引力,是源于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智慧,更是一種遠離喧囂、自我回歸的選項。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每個人可以獲得獨屬于自己的時間與空間,退一步思考自我與群體、人類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獲得難得的放空與治愈,正如韓東霖感慨的:“旅行很大的意義,是在工作之余調(diào)整一種自由的節(jié)奏,在工作時就也可以感受到自由,而不是每天都很疲憊。”
而跟隨鏡頭,觀眾會獲得一種提前的沉浸式體驗。許多評論都稱《住進風景里·72小時》為“壁紙綜藝”,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極具視聽美感的鏡頭每次一截屏都美如壁紙,帶觀眾不斷解鎖全新的“風景”。這種風景不僅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當觀眾跟隨民樂大師方錦龍與摩梭族人奏響絲竹,聽音符飄蕩在瀘沽湖上;跟敲鑼打鼓的人群,在葛仙村的山水間赴一場千燈盛會;跟隨“仙女向?qū)А甭接凇安氐厮幫豕取?,小心留下花莖靜待明年藥材發(fā)芽,如夢的風景里悄然綻開著屬于人情美的花,“住在風景里”的概念也在一瞬間被具象化了。
以“風景”破題,與自然的對話成為《住進風景里·72小時》治愈之旅的第一步,也是以“美”打通觀眾認同的重要前提,在深度感知大自然呼吸與律動之間,重拾對世界的好奇與對生活的熱愛;在離開與回歸之間,汲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tǒng)智慧。
對話文化
“讀”懂風景,從文化溯洄精神錨點
在葛仙村學習當?shù)胤沁z手藝的時候,總臺主持人吳鵬遇到了非常年輕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傳承人方康哲,當被問及為什么愿意留在當?shù)乩^承這門古老的手藝,方康哲回憶起與當?shù)乩夏棠虒W藝的過往,他傳承了老人一生的珍寶并希望能把這份責任擔起來,也靦腆地表示:“我有點上癮了。”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對東方美學的認同與熱愛,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共識;而從方康哲的身上可以看到,傳統(tǒng)文化更可以成為一個精神的錨點,而觀眾通過“讀”其中表現(xiàn)出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與智慧,在極致的沉浸式“風景”里,以更深層次的認同形成治愈。
值得一提的是,以目前播出的三期來看,從瀘沽湖畔的摩梭小鎮(zhèn),到擁有多項非遺的葛仙村,再到極具藏式風情的林芝,節(jié)目所選取的幾個取景地不但極具文化代表性,也都是對傳統(tǒng)生活方式、地區(qū)面貌保留最好的文化“樣板”,所以住進“風景”里,天然也會成為感知這種文化的方式。在空間上對話自然之后,與文化的對話進一步開啟時間的密藏,不斷豐富節(jié)目展示的東方美學與智慧的內(nèi)涵,當那些古老的工藝與技巧穿越時光、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當代生活的疊影,日常的旅居正在獲得全新的詩意與美感。
更進一步看,非遺工藝是依托于當?shù)厝硕嬖诘模?/strong>其與一片片美麗的“綠水青山”有著天然的化學反應(yīng),更因為當?shù)厝说募尤攵兊悯r活。而觀眾會通過真實的人的相處,充分地從“文化美”感知“人情美”,在有別于都市生活節(jié)奏和人際關(guān)系的沉浸式空間里,獲得更深層次的治愈。瀘沽湖畔,摩梭族人用儲存二十年的豬膘肉招待遠來的貴客,穿越時光的音樂讓方錦龍也難免流連忘返;林芝的藏獼猴保護區(qū),飼養(yǎng)員多布杰守護三十年的情懷,更成為珞巴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思想的當代演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然的崇敬與親近,對傳承的珍視,共同構(gòu)建起一種當代人久違的生活方式與哲學。
當更多非遺技藝及傳承人在節(jié)目中亮相,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在異同之間傳遞著傳統(tǒng)文化在各地交相輝映的百般風景。通過《住進風景里·72小時》定制的文旅方案,觀眾或可更好地找到一種對于東方美學更生活化、更落地的解讀,一種由形及意的思維方式:無論是令人陶陶然的山水風景,還是別具東方美學的非遺傳承,都是東方式生活的外在表現(xiàn);而內(nèi)在是對美好的向往,收獲精神慰藉與自我回歸,從而完成對觀眾的治愈與共振。
對話自己
“活”在風景,收獲生活的勇氣與能量
在林芝的第三天,兩位旅行搭檔相約來到波密遠行,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徒步4公里,穿過原始森林、冰川、雪山等自然景觀,意猶未盡地坐下休息,向?qū)в纸榻B如果翻過埡口,前面可以到達白普隆牧場;筋疲力盡的時候,為了遠處的風景依然選擇出發(fā),直到越過山丘,看到山下油嫩的暖綠蔓延至遠處的雪山,一切勞累都是值得的。而在《住進風景里·72小時》里的每一場旅行,都會以一次類似的“人生第一次”挑戰(zhàn)作為結(jié)束。
通過親身體驗當?shù)刈钐厣?、最真實的生活方式,真正“活”在這一方天地,而這份見天地、見眾生之后,見自己的真實感,會幫助觀眾在不同的生活對比之間,重新認知自己并獲得走下去的勇氣和能量,成為節(jié)目治愈的最后一步。在節(jié)目中,觀眾會跟隨嘉賓的主觀視角,仿佛親身完成了一次新鮮的體驗,與馬幫樂團并轡漫行于崎嶇山路,加入盛大的音樂篝火晚會;會跟隨非遺藝人,從零開始學習火壺和古彩戲法,短短三天之內(nèi),從絕美風景的“表”,到更深層地域文化的“里”,觀眾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進一步融入其中,將一路“風景”化為反求諸己的心境,從東方式的生活哲學中汲取養(yǎng)分。
《住進風景里·72小時》至此完成對當下生活、對文旅價值的新探索,而節(jié)目的設(shè)計匠心巧思也愈發(fā)明白。在這場以旅行之名的生活實驗里,酒店成為生活的原點,從這里飽覽山河,也在這里溯洄文明源頭,形成一個“詩意地棲居”的獨特場域,它是對自然風景的鏈接,是地域文化的容器,更是人生歷練的B面綻放地,在打開屬于生活更多色彩的同時,也在重新定義文旅的價值與可能性。
而節(jié)目的風格和氣質(zhì)成為這種東方式生活哲學的放大器,極具詩意的影像語言、頗有文學質(zhì)感的旁白配音,讓節(jié)目的治愈感與共情力進一步放大,被許多觀眾稱作行走的“當代中國文化散文書”。至此,觀眾完成了“對話自己”,從被風景之美震撼、被文化內(nèi)涵啟迪,到為如此情境下的自我挑戰(zhàn)而感動、為如詩的視聽體驗而沉浸,宛如跟隨旅行搭檔走過了12處以酒店為名的“秘境”,并借由一路走來的思考與收獲,更好地審視生活、放松自己、期待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