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發(fā)現(xiàn),一群人一旦聊起《周易》的話題,必然會有人提起河圖和洛書。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畢竟《系辭上》寫著:“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币虼耍訄D、洛書往往被認為是《易經(jīng)》的源頭。
由于小君一向喜歡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周易》,所以對于河圖、洛書小君其實并沒有什么研究,不過相關的書和資料還是多少接觸了一些,所以小君或許可以大概的理一理,我所知道的一些思路。
對于河圖、洛書的來歷,歷來都流傳著一個傳說,并被記錄進了1979版的《辭?!分?。
據(jù)傳在伏羲的年代,曾有個形象怪異且體型巨大的怪物出現(xiàn)在黃河流域,這怪物不單單毀壞莊稼作物,據(jù)說還會吃人。于是伏羲便前往為民除害。經(jīng)過一番激戰(zhàn),那怪物自覺不敵,便俯首獻出河圖。伏羲正是根據(jù)河圖制作出了八卦,便是如今《周易》的前身。
到了大禹治水時期,正在疏通河道的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河底浮出了一只巨龜,驚訝的大禹認為這必是一只神龜,于是便恭敬地將其放走了。不料,不久后那只巨龜再次來到洛河,將一塊刻有神秘圖案的玉版送給了大禹,這便是洛書。
我們知道先人們流傳的神話往往來源于歷史,只不由于先民們的認知有限,再加上流傳的過程中,被添加入了太多藝術創(chuàng)作成分,使得傳說具備了許多神異的元素。忽略這些神異的元素后,或許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后,歷史樸實的真面目。
就如同河圖的傳說,所謂“河出圖”這里的“河”據(jù)考據(jù)并非黃河的“河”而是指代活躍于河洛地區(qū)的一個古老民族,稱“有河氏”。而所謂的“出”在舊時也有上供、進獻的意思。于是我們再從新來理解所謂的“河出圖”,便可以理解為在伏羲的時代,有河氏這個部落臣服于伏羲的統(tǒng)治,并獻上了最先進的智慧城成果以表誠意。而伏羲在得到河圖后對其進行研究后,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成果。這么看來,邏輯上似乎完全說的通,當然這也是小君自己的一家之言,大家作為參考就可以了。
不過隨著良渚和二里頭遺址被發(fā)掘出來后,人們吃驚的發(fā)現(xiàn),河圖的形狀與良渚古城的形狀相當近似,而二里頭遺址的布局也近似于洛書的布局。
我們知道早期先人的智慧大多來自于對巫術的崇拜。當然我們不能以當下的認知認為這是愚昧的表現(xiàn)畢竟人類的認知也是必然要經(jīng)過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因此,當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認知還不成熟的時候,巫術崇拜必然主宰著當時人們的生活。而王城的建設,往往體現(xiàn)了當時最高的認知智慧。因此,小君認為良渚與二里頭城市布局近似河圖與洛書,或許也體現(xiàn)了 河圖洛書最興盛的時代。
在小君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周易》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文化的源頭。那么這么看來,河圖與洛書或許就是文字還未普及時,先人們記錄當時最高智慧成果的方式。因此,若說河圖與洛書是《周易》智慧的源頭,甚至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似乎也并沒有毛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