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趙匡胤最后一兩年的活動來看,他是打算要把趙光義替換掉的,已經開始安排德芳、德昭參加一些重大場合的政治活動,拉近和三弟光美的關系。
另外,趙匡胤還通過遷都洛陽來打探晉王(趙光義)底細,很顯然已經有換儲的想法了;
當時兄弟倆為此吵得厲害,甚至趙光義氣得不行臣禮就直接離開。實錄中有記載,到這里兄弟倆實際上已經撕破臉皮了。
也就是說,在逐步穩(wěn)定了自己的統(tǒng)治,把天下基本統(tǒng)一的情況下,趙匡胤對原先繼承人的問題有了新的想法。
這可以理解,是人都要顧著自己兒子。
之前選擇趙光義作為繼承人,那是亂世迫不得已的選擇。
現(xiàn)在天下收拾的差不多了,杯酒釋兵權之后趙家的統(tǒng)治也徹底穩(wěn)定下來,下一步該回到歷史的正軌了。
父死子繼是中國的政治傳統(tǒng),也是儒家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弟弟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該讓位了。
然而,趙匡胤還是把局勢想得太簡單了,包括他的弟弟趙光義。
此時的趙光義,已是中央地方軍政大權集一身,論權勢僅次于皇帝,這已經不是什么 “權臣”“儲君 ”了,更確切點不如說是“副皇帝”。
這種情況下,自然是群臣巴結,早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團伙。
等宋太祖的兒子們長大的時候,晉王趙光義勢力已經是根深蒂固,獨霸朝堂,宋太祖的兒子們根本斗不過他們的叔叔。
為了盡快上位避免夜長夢多,這個大宋朝二把手甚至要提前下手了。
有天夜里,趙匡胤叫來趙光義商量事,屋里只有他兩人對坐。但在門外守護的侍衛(wèi),透過屋內的燭光隱隱約約能把里面的情況掌握了七八分。
看到屋內一盞燈兩個人影,之后趙光義時不時的離開座位在屋內走動,像是在躲避什么。
而趙匡胤更是情緒激昂的拿柱斧敲擊地面,發(fā)出清脆的響聲,還朝趙光義喊著“好做,好做”(應該是好自為之的意思)。
然后夜里四更,就傳出趙匡胤突然暴斃的消息。
這就是“斧聲燭影”的故事。
趙光義殺害趙匡胤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不過從宋朝史料記載看,趙匡胤的死因的確可疑。
老趙在死前的一個月完全看不出身體有什么問題,還在積極的準備打仗,但在那天突然就死了。然后弟弟趙光義拿出一份金匱之盟,說這是他和哥哥在老娘面前的約定.......
真有這種好東西為什么不早拿出來?
再看趙光義繼位后,就迫不及待的對自己的侄子下手了-----
僅三年后趙德昭自殺;
再兩年,年紀輕輕的趙德芳離奇的病逝。
這樣趙匡胤倆兒子都不明不白的死了,全軍覆沒。
趙光義還沒忘把太祖的倆兒子又改稱為“皇侄”,表示正統(tǒng)已經在他趙光義門下了,自己這一脈的徒子徒孫永遠要做皇帝。
事做的有點絕。
(趙光義)
當然,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或許宋太祖在天之靈心有不甘,也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劇情出現(xiàn)反轉。
多年后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跑到江南的康王趙構建立了南宋。
但這哥們的兒子死的早沒有繼承人,就把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昚(讀shen)作為養(yǎng)子,并在1127年繼位;宋孝宗成為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于是出現(xiàn)了這么個有趣的現(xiàn)象----
北宋是趙匡胤建立,但之后是趙光義及后代繼位。南宋是趙光義后代趙構建立,但之后由趙匡胤后代繼位。
而且南宋國祚152年,和北宋的167年相比都是半斤八兩,扯平了。
如果能看到這一結果,趙匡胤和趙光義倆兄弟不知有何感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