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斯克旗下xAI公司發(fā)布了其最新旗艦模型Grok 4。這個被馬斯克譽為“比所有博士生都聰明”的新模型,在一眾AI基準測試中大幅刷榜:AIME25(美國數學競賽邀請賽)滿分,GPQA(研究生水平問答)88.9%,“人類最后考試HLE”突破50%。
引人矚目的不僅是Grok 4的性能,更是站在馬斯克身旁的那兩位核心發(fā)布者吳宇懷和Jimmy Ba,兩人都是華人。
事實上,核心發(fā)布者是華人并非偶然。在Grok 4背后的xAI團隊中,有二十余位華人科學家,占據了團隊的半壁江山。他們幾乎都來自國內外頂尖名校,如今已成為引領全球AI浪潮的中堅力量。
Grok 4的“中國基因”
Grok 4被稱為是馬斯克最有野心的大模型,劍指OpenAI即將發(fā)布的GPT-5,但戲謔的是,兩位華人面孔卻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發(fā)布會上,坐在馬斯克旁邊主講模型架構和性能的,是年僅30歲的吳宇懷。這位來自杭州的95后天才學者,曾師從“深度學習教父”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博士期間他曾在Google DeepMind和OpenAI實習,畢業(yè)后加入Google研究院,并在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xAI成立時,他作為聯合創(chuàng)始人加入,成為團隊中最年輕的核心成員之一。
左起:馬斯克、吳宇懷、Jimmy Ba 圖片來源:網絡
坐在右側的Jimmy Ba,不僅是xAI的創(chuàng)始成員,也是吳宇懷的導師之一。同樣畢業(yè)于多倫多大學的他,2014年與Diederik P. Kingma聯合提出的Adam優(yōu)化算法,已成為深度學習領域的標準工具,被幾乎所有主流AI模型引用。2025年,他憑借這篇論文獲得ICLR時間檢驗獎,該獎項僅頒發(fā)給發(fā)表十年后仍對行業(yè)產生深遠影響的論文,含金量極高。
grok 4的核心團隊成員 圖片來源:網絡
兩位華人科學家同臺主講Grok 4的關鍵突破,直接將輿論焦點從模型性能點燃至“華人AI科學家的崛起”。而這,僅是冰山一角。
除了吳宇懷和Jimmy Ba,xAI核心團隊中的其他華人科學家同樣背景不凡:
張國棟,浙江大學本科,多倫多大學博士,前谷歌DeepMind研究科學家。
戴子航,清華大學本科,卡內基梅隆大學碩博,前谷歌大腦研究員。
Shengyang Sun,清華大學本科,多倫多大學博士,前英偉達高級研究科學家、前亞馬遜應用機器學習科學家。
楊格,哈佛大學本碩,微軟前高級研究員,曾獲摩根獎。
此外,xAI團隊中參與Grok 4的華人成員還有十余人,包括林禹臣、Xuechen Li、Tianle(Tim)Li、Haotian Liu、Lianmin Zheng、Jiacheng Hong、Qian Huang、Yiwen Yuan、Su Yan、Yikang Shen、Wenhan Xiong、Yifei Zhou、Yuchen He、Tianyi Zhang、Xinlei Chen、Jihui Yang等。
他們的科研背景橫跨優(yōu)化算法、理論數學、神經網絡架構等多個AI核心領域,共同構建起Grok 4技術棧的基礎框架。
這支團隊不僅在模型能力上媲美OpenAI,更在“多模態(tài)+推理能力+工具集成”方向實現突破。Grok 4不僅能答題、編程、設計引力波模擬動畫,甚至可以4小時開發(fā)出一款第一人稱射擊游戲。這背后,正是那群在中美頂尖學術體系中成長的華人科學家,在改寫著人工智能領域的游戲規(guī)則。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說Grok 4代表了全球AGI沖刺的最新技術高峰,那么,華人科學家群體的一眾亮相,某種程度上標志著中國人才在全球AI生態(tài)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國本土團隊“對決”硅谷華人團隊
華人科學家的崛起并非只有xAI孤例。
在硅谷,Meta、OpenAI等科技巨頭的AI核心團隊中,華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他們與中國本土AI團隊的較量,正重塑全球AI競爭格局。
硅谷陣營的華人陣容堪稱豪華。OpenAI爆火的ChatGPT產品團隊中,就不乏華人科學家的身影,他們絕大多數擁有名校學歷,且具有全球知名企業(yè)工作經歷。在爆火的 ChatGPT 團隊中,便活躍著多位華人科學家的身影,他們大多擁有頂尖學府的學歷背景:
翁家翌,清華大學學士,卡內基梅隆大學碩士。
袁啟明,清華大學學士,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碩士。
江旭,華中科技大學學士,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博士。
肖凱,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博士。
Steph Lin,麻省理工學院學士,佐治亞理工學院碩士。
歐陽龍,哈佛大學本科,斯坦福大學博士。
張馬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
ChatGPT團隊的優(yōu)秀華人成員,也成了Meta“覬覦”的對象。
在近期愈演愈烈的“AI 搶人大戰(zhàn)”中,Meta的“超級智能”部門從全球挖來十余名頂尖AI人才,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ChatGPT團隊,且超過半數是華人。
6月,Meta以148億美元收購Scale AI 49%的無投票權股份,將28歲的Alexandr Wang納入麾下并由其掌舵“超級智能”部門。此外,被Meta收入囊中的華人科學家還包括:
龐若鳴,上海交通大學學士,前蘋果基礎模型負責人,年薪高達2億美元。
任泓宇,北京大學學士,深度參與從GPT-4o到o3-mini的全鏈條開發(fā)。
余嘉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曾掌管OpenAI感知團隊,主導GPT-4.1研發(fā)。
趙盛佳,清華大學學士,OpenAI o1/o3-mini模型的核心開發(fā)者
不難發(fā)現,這些美國頭部AI企業(yè)中的華人面孔,大多是本科畢業(yè)于國內名校,進而赴海外深造。
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頂尖AI研究人員中,畢業(yè)于中國大學的占比已經達到38%,首次超過美國本土大學(37%)。英偉達創(chuàng)始人黃仁勛在一次采訪中直言:“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沒有接近的第二名?!?/p>
而在中國本土,以DeepSeek為代表的“純本土團隊”正在發(fā)起強勢挑戰(zhàn)。創(chuàng)始人梁文鋒畢業(yè)于浙江大學,他組建的團隊幾乎全部由國內應屆畢業(yè)生構成,雖無海外名校背景,卻以極低的成本實現了可匹敵國際頂尖模型的效果。
梁文鋒 圖片來源:網絡
DeepSeek發(fā)布的AI模型憑借高效、精準的表現轟動全球,充分證明了沒有海外背景的中國人同樣有能力獨立打造世界級AI產品。此外,騰訊元寶、阿里云通義千問等大模型也在加速追趕,在中文場景理解、行業(yè)應用落地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yōu)勢。
這場中美之間暗流涌動的AI較量早已超越“地域歸屬”的標簽。硅谷的華人團隊依托充足的算力資源和全球化數據,主攻通用大模型的技術極限。而中國本土團隊則聚焦低成本優(yōu)化、垂直場景落地,用“小而美”的路線實現差異化突破。
市場對華人AI團隊的態(tài)度也在發(fā)生質變。過去,硅谷科技圈更傾向于吸納單個華人科學家,而非華人團隊。但隨著DeepSeek等國產AI應用的爆火,這種認知正在被逐步改寫。美國市場甚至開始將華人AI團隊作為投資和宣傳的賣點,而DeepSeek“純本土、年輕化”的團隊構成,更被視作打破硅谷神話的重要里程碑。
為什么是華人?
為什么華人科學家能撐起AI時代的半壁江山?答案顯然不只有“聰明”兩個字。
中國的基礎教育具備系統(tǒng)性優(yōu)勢。中國教育在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上訓練強度極高,為AI人才打下堅實基礎。據統(tǒng)計,中國碩士及以上學歷工程師比例雖仍偏低,但整體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為AI后備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供給。
“跨境深造+本土扎根”的人才鏈條同等重要。從清華、北大走向斯坦福、MIT,再回到阿里、騰訊、字節(jié)等一線企業(yè),不少華人科學家正在打通從學術到產業(yè)的全鏈條路徑。
“傳幫帶”的學術生態(tài)圈正在形成。從吳恩達、李飛飛,到如今的吳宇懷、趙盛佳,華人在AI領域已形成持續(xù)輸出、系統(tǒng)培養(yǎng)的“代際梯隊”。這一點,是華人群體區(qū)別于其他少數族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化背景有助于協(xié)同效率的提升。xAI團隊多為同源背景,溝通成本低、執(zhí)行力強、目標一致,構成技術團隊的天然比較優(yōu)勢。
從某種意義上看,AI競賽已不僅僅是中西方技術的競賽,更是人才實力的綜合較量。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華人,正在成為全球AI產業(yè)的核心力量。他們的共同特質,是對知識極限的持續(xù)探索,是對數學與工程美感的極致追求,是在多文化交叉中形成的技術直覺和思維彈性。在AGI逐步成為現實的背后,華人科學家們正在重新定義人工智能的未來,推動機器學習走向智慧進階。
未來十年,AI將如何重塑世界?或許,答案就緊握在這群優(yōu)秀的華人科學家手中。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