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本能反應(yīng)都是負面的、僵化的。因為人天性是自戀的,認為世界應(yīng)該圍著自己轉(zhuǎn),人天性也是風險厭惡的,會夸大不確定性帶來的威脅。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碰到一些好像永遠都很樂觀、積極的人,可能我們也會羨慕地感慨,這些人怎么好像天生就如此快樂,好像就沒什么陰暗面啊。但請注意,正如我們剛才說的,沒有人是天然正向思考的。沒有人會遇到困境,第一反應(yīng)是“哇,太棒了,給了我鍛煉自己的機會”。沒有人會第一反應(yīng)那么想。那些快樂的人,與其說被上天賦予了樂觀,倒不如說,他們是更有覺知力的一群人。他們能夠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的負向思維在升起,并且積極地進行調(diào)整和改變。在第二部分,咱們要來說一說,如何通過后天的訓練,擺脫僵化思維,塑造認知彈性。
一些心理學讀物會建議我們做心理暗示,通過一遍遍重復某些積極的話語,來獲得積極的思維方式。典型的陳述包括:我愛我自己,我認可我自己,我在越變越好,等等。這些自我暗示是有用的,但是,它是一種籠統(tǒng)的、感性的愿望。它們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帶來認知彈性。認知彈性,是要基于事實的,是要通過理性的思考,找到不同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扭轉(zhuǎn)消極情緒。怎么對同一件事形成不同角度的認識呢?這就得說到咱們本次聽書的第二個關(guān)鍵詞:學會反駁。
這個道理說起來真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的確,原始的自戀、自我保護的本能會讓我們下意識地陷入負面思維。但是別忘了,我們是有自主意識的個體,我們可以不接受這個思維結(jié)果。我們可以在內(nèi)心升起另一個聲音,跟它辯論,最終把它摁倒。具體來說,反駁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識別你的消極信念。第二步,是主動反駁。接下來咱們就來展開說一說。
識別消極信念這一步,是開啟重塑認知的前提。作者建議,在你感覺自己的情緒有點不對勁的時候,可以試著閉上眼睛,問問自己:我現(xiàn)在是怎么了?然后慢慢地回憶,剛才你的頭腦里經(jīng)歷了什么?究竟是什么觀點讓你如此憤怒或者沮喪?人類能夠超越其他所有物種,成為萬物之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類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我在看書,同時我知道我在看書。我心里感到憤怒,同時我知道我感到憤怒。人類具備這個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刻意識到、珍惜和好好地運用這個能力。
所以,要做到這一步不容易。大部分時候,在我們沮喪不安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多余的能量去回歸理性,尋找底層信念。所以,作者建議,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監(jiān)控自己思維的習慣。
我們可以拿出一段時間,進行思維監(jiān)控的刻意練習。比如說,每天拿出三分鐘,準備一張紙和一支筆,寫下在這三分鐘里出現(xiàn)在你腦海中的任何事情,以此鍛煉你對思維的捕捉能力。再比如,每天拿出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做任何事情結(jié)束后,都給自己摁下暫停鍵,問問自己 “我剛才在想什么?” 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對自我認識的顆粒度會變細。這就是一個提升覺知力的過程。有句話不是說,當你看到山的時候,已然在山之外了。有能力看清自己的思考,我們就從局中人變成了局外人,擁有了對自我的覺知,也就擁有了開啟思維反駁的前提。
好,下一步,咱們就可以展開反駁了。具體來說,反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叫邏輯反駁,也就是用邏輯審視我們的想法,找出與事實不符的地方,從而提出更合理的觀點。有一個具體的方法叫做蘇格拉底式提問,說白了就是不斷向自己提問,從而發(fā)現(xiàn)舊思維鏈路中偏頗的地方。
一套問題模板,我們可以這么問:我針對這件事的主觀想法是什么?哪些事實支撐了我的想法?哪些事實與我的想法矛盾?我犯了哪些僵化思維錯誤?我還能怎么想?這么一番問下來,我們往往能找到看到問題的新角度,會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咱們來看一個例子。有一次小王在公司團建的時候,得知有同事過生日,于是自告奮勇去買蛋糕,結(jié)果等他拎著蛋糕回來,大家已經(jīng)趕往另一個活動場了。小王覺得受到了傷害和羞辱。
這個時候,他可以怎么通過邏輯反駁修正自己的心態(tài)呢?他可以問,我的主觀想法是什么?同事不尊重我。哪些事實支撐了我的想法?同事不等我,離開了。哪些事實與我的想法矛盾?當我打電話給同事時,他們感到非常抱歉。我犯了哪些思維錯誤?以偏概全思維和災難化思維。僅憑同事的一個動作,就下了定論。我還可以怎么想?同事離開只是因為忘了我去買蛋糕了,不是故意傷害我。在集體里,并不是任何時候大家都會注意到每一個人的感受的。這很正常。你看,這么一番思考下來,小王就舒心多了。
建議,在我們對邏輯反駁還不熟練的時候,可以把問題和回答寫在紙上,幫助我們思考。我們也可以把反駁的常用問題存在手機里,下一回,當你感受到消極的想法涌出的時候,趕緊拿出來對癥下藥,效率更高。好,以上就是邏輯反駁。咱們再來說第二種反駁的類型,行為反駁。當我們嘗試了邏輯反駁,發(fā)現(xiàn)雖然在理性上自己被說服了,但是感受上依然覺得很難受,或者當我們情緒上頭,沒有能量去做邏輯反駁時,這個時候,行為反駁就要大顯身手了。行為反駁就是故意去做與認知相悖的行為,看看預期的壞結(jié)果會不會發(fā)生。如果壞結(jié)果沒發(fā)生,我們的舊認知就不攻自破了。在進行行為反駁時,要特別注意逐級暴露,也就是先從無傷大雅的小行為開始嘗試,而后逐漸擴大難度。
好,咱們再從一個例子來學習一下行為反駁。比如,小張有兩次被追尾的經(jīng)歷,這讓他再也不敢開車了。他通過邏輯反駁,提醒自己已經(jīng)有多年的駕齡了,但恐懼的感覺就是揮之不去。這個時候,他可以進行行為反駁。首先,他需要先上車,開一段很短的距離,他會發(fā)現(xiàn),沒什么問題發(fā)生。之后他可以逐漸增加里程,還可以嘗試在車流更密集的道路上開車,他會發(fā)現(xiàn)預想中的問題都沒有出現(xiàn)。這之后,他開車的信心就恢復了。這就是通過行為反駁逐漸重塑自己信心的方式。
咱們再來看第三種反駁方式,說服反駁。這個反駁的核心是聚焦你想達成的目標。具體來說,就是問一個關(guān)鍵問題:我這么想,有利于最終目標的達成嗎?這是一種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從凄風苦雨般的消極情緒拉入大局觀的反駁方式。比如說,當我們陷入對工作完美的執(zhí)著時,不妨問問自己:我認為工作必須完美,有利于我按時完成工作嗎?在與伴侶爭吵時,冷靜下來思考:我跟伴侶吵架,有利于我們的關(guān)系嗎?當我們專注于因為不公平而憤懣難平時,反問自己:專注于當下的不公平,有利于我拿出成績嗎?
你看,經(jīng)由這么一問,我們會立馬認識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會與大目標背道而馳,我們就有了動力從狹隘的情緒困境中跳脫出來,以更長遠的視角處理問題。這就是說服反駁的威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