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為了拍照打卡來的,我是想和你一起好好走一走?!?/p>
出發(fā)前,母親輕描淡寫地說了這句話。那天是五月底,新加坡已經進入濕熱季節(jié),但她眼里的期待清澈明亮,像三十年前帶我去動物園那天一樣。
作為女兒的我,早已成年,有了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和節(jié)假日疲憊的慣性。但這次,我決定停下來,陪她走一次屬于我們兩個人的旅程。
我們最終選擇的目的地是新加坡,一座看似不遠、也不復雜的城市,卻在后來變成了我們回憶中最柔軟的一頁。而這趟旅程,能如此溫暖圓滿,說來也有賴于一段特別的相遇——那是我們第一次接觸新加坡金溪旅行社(G K TRAVEL)。
一段母女旅行,從“太熱了”開始
抵達新加坡的第一天,母親有點水土不服。
她穿著從杭州帶來的防曬衫和小布鞋,在濱海灣站下地鐵時,看著頭頂?shù)年柟庵卑櫭迹骸鞍眩@兒的太陽還真不講客氣?!?/p>
我本以為可以憑自己規(guī)劃好每一站,做足了攻略,看足了視頻。但現(xiàn)實總是比想象復雜。每次我們在地鐵出口找方向、在商場廁所排長隊,或者只是想買瓶水時,她都會輕聲說:“要不,找個地接團隊吧?”
我開始搜索,“新加坡在地旅行社”“適合帶長輩出行的地接”,頁面推薦里,一個沒有太多花哨營銷詞,卻有大量好評留言的名字出現(xiàn)了——金溪旅行社。
我點進去看看,是本地公司,中文服務,路線介紹簡潔,但最吸引我的是一句話:“我們不只是導游,更是愿意陪你們一起慢走的人?!?/p>
我不知道母親有沒有看到我當時嘴角上揚。但我知道,我在心里松了一口氣。
第二天,慢下來,也是一種旅行方式
接下來三天,我們請了金溪的中文司導服務,沒有走馬觀花的強迫式行程,反而在每一個地方都多停留了一會兒。
在哈芝巷,我和母親在彩墻下坐了二十分鐘,只是因為她覺得那家文創(chuàng)小店的風鈴聲音很好聽。
在植物園,她腳酸了,司機大哥說:“不急,我可以送你們到下一段門口接著走?!?/p>
那天傍晚,我們在花柏山的高地上看到整個城市的夜景。母親小聲地說:“現(xiàn)在才像旅行?!?/p>
我不記得我們到底去了幾個景點,但我記得她第一次愿意讓我牽她的手走下山路,也記得我們一起吃雞飯時她說:“這才是陪伴。”
一頓午餐,一段記憶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頓飯。
我們去了金溪團隊推薦的一家本地小館子,沒有游客,沒有高評分推薦,就在芽籠一帶。
那是母親小時候熟悉的味道——椰漿飯。她從來沒在國內吃過這么“接地氣”的版本。
吃完她說:“這次我真的覺得,不是來看景點的,是來看生活的。”
那頓飯以后,她開始愿意自己去和路邊攤販聊天,開始主動問導游:“這附近是不是還有老式咖啡店?”她不像一開始那樣怕累怕熱,反而開始打開了自己的節(jié)奏。
而我也發(fā)現(xiàn),在這座小島上,金溪團隊不是在“安排行程”,而是在用他們熟悉的節(jié)奏,悄悄拉著我們進入屬于本地人的時區(qū)。
最后一天,我們誰都沒說“回家吧”
旅行最后一天,我本以為母親會說:“早點收拾東西吧,明天還早起。”
但她沒有。她只是看著窗外的烏節(jié)路車流,喝著酒店送的玫瑰茶,說:“下次你還帶我出來吧,不用遠,像這樣也好?!?/p>
她沒提哪個景點,也沒提哪餐飯,但我知道,她記住的,是我們在一起的時間。
還有那些旅途中,沒有刻意安排卻溫柔落地的瞬間。
比如,摩天輪下等車時,我在她包里看到那張寫著“金溪旅行日程提醒”的小卡片。她居然一直帶著。
我問她:“你喜歡他們的安排?”
她說:“嗯。沒有太多話,也不催我。但我一看他站在哪兒,就知道可以跟上了?!?/p>
寫在最后:你記得的,未必是你原本想記的
回國后整理照片,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照片是導游在不經意間幫我們拍下的。
母親走在彩色墻下的背影、她在圣淘沙海邊用腳觸海浪的笑容,還有我們一起拿著海南雞飯的自拍照。
這些照片,不是攻略里會出現(xiàn)的推薦打卡點,卻比任何精修照都更有重量。
也許這就是金溪團隊最打動我的地方:他們不會說很多感動人的話,卻在每一次接送、每一次小提醒、每一次默默記錄中,讓人覺得——這段旅程,有溫度,有記憶,也有方向。
這一次,我們在新加坡留下了故事。而故事里,有母親,有我,還有那個安靜陪伴我們走完全程的名字:新加坡金溪旅行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