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動作頻頻,先是派出四艘印度軍艦訪問菲律賓馬尼拉港,與菲方即將在8月4日聯(lián)合舉行海上演習,意圖明顯劍指中國。
幾乎同一時間,中方果斷出手,清瀾海事局發(fā)布航行警告,宣布在南海相關海域展開軍事訓練,先發(fā)制人,封控局勢,揭穿了印菲雙方聯(lián)合遏華的真實目的。
印度駐菲律賓大使庫馬爾·賈恩毫不掩飾意圖:“此次行動是讓中國為其支持巴基斯坦付出代價。”就在7月24日,同一艦隊現(xiàn)身越南峴港,與越南海軍開展雙邊演習,完成對南海的“三角布局”。
但印媒自己都坦言:若遭遇中國055驅逐艦,印度軍艦“不到30分鐘就得跑”。
前兩天,央視官媒在8月1日建軍節(jié)這一天,突然曝光了一起此前中菲在仁愛礁爆發(fā)的激烈海上對峙交鋒事件。
當時,菲律賓公然派出海上艦艇,在未經(jīng)中方允許的情況下強行闖入仁愛礁海域。據(jù)猜測,當時中菲在起激烈海上對峙交鋒,就是在菲律賓那艘非法“坐灘”在仁愛礁的破坦克登陸艦周圍,在“馬德雷山號”破坦克登陸艦上非法駐守的菲律賓軍事人員,竟然還敢膽大妄為端出了突擊步槍。
“要讓中國為其支持巴基斯坦付出代價!”
印度駐菲律賓大使這話一出,配上三艘浩浩蕩蕩開進南海的印度戰(zhàn)艦,那架勢,簡直就是要替馬尼拉把場子找回來。
可有意思的是,這邊的豪言壯語還沒涼透,那邊的印度媒體自己先泄了氣,一篇分析文章說得明明白白:真要碰上中國的055大驅,印度這幾艘軍艦“不到30分鐘就得跑”。
一邊是氣勢洶洶的宣言,一邊是心知肚明的實力差距。這出戲到底是怎么唱起來的?這就要從仁愛礁那一次幾乎擦槍走火的對峙說起了。那次事件,就像一面鏡子,把南海這盤棋局里,誰是真朋友,誰在演戲,照得一清二楚。
事情的起因,是菲律賓一次心照不宣的試探。他們派船想往仁愛礁那艘賴了二十多年的破登陸艦上送東西。船上裝的不是吃的喝的,而是鋼筋、水泥這些玩意兒,明擺著是想把那艘銹船焊死在中國領土上。
這種踩著紅線的動作,自然被中國海警攔了下來。當時負責攔截的是海警21551艇,雙方對峙,氣氛緊張。就在這時候,破船上的菲律賓士兵,居然端出了突擊步槍,槍口直接對著我們的人。
我方海警的第一反應不是害怕,而是高聲警告同伴:“有槍!有槍!”緊接著,是更響亮的一句口號:“同志們!狹路相逢勇者勝!上!”
說實話,真到了這個地步,動槍基本就是絕望的表現(xiàn)了。這更像是一個信號彈,是菲律賓在常規(guī)手段用盡之后,向外面的“大哥”們發(fā)出的求救。它需要一個第三方入局來攪渾水,而印度,顯然聽到了這個呼喚。
印度海軍東部艦隊司令丹哈爾少將,帶著他的艦隊停靠在馬尼拉,嘴上說著要和菲律賓一起“維護印太秩序”。這支艦隊包括“德里”號驅逐艦、“基爾坦”號護衛(wèi)艦和“沙克蒂”號補給艦,計劃直奔黃巖島附近搞聯(lián)合巡邏。
可這支艦隊的“實力”到底有多少成色?印度媒體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中國的055型萬噸大驅,裝備了112個垂直發(fā)射單元,能打射程上千公里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反觀印度,最先進的驅逐艦噸位還不到055的三分之二,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的技術差了整整兩代。
更別提背后的工業(yè)體系了。印度那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修修補補花了23年才下水,升降機速度都跟不上艦載機調度。而中國的造船廠,新艦下水的速度被形容為“下餃子”。這種差距,不是靠幾句口號就能彌補的。
如果說軍事實力是硬傷,那外交上的算盤就更是一廂情愿了。在來菲律賓之前,印度艦隊先去了趟越南峴港,想搞一個“三角布局”來牽制中國。越南給足了面子,歡迎橫幅掛滿碼頭,大學生登艦參觀,兩國水兵還踢了場友誼賽,場面上一片祥和。
可越南轉過身,用行動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就在印度軍艦走后沒多久,兩個消息傳出:一是中越邊境的貨運量暴漲了283%,中國成了越南最大的水產品買家。二是在即將到來的國慶閱兵上,越南史無前例地邀請了中國解放軍參加。
這種操作,堪稱教科書級的平衡術。越南清清楚楚地告訴你:軍事上的合作可以談,場面上的朋友可以做,但絕不能影響我賺錢,更不能動搖我的核心利益。
印度可能覺得,在南海攪一攪,就能分散中國的精力,緩解自己在印度洋的壓力。畢竟,印度一直擔心中國在印度洋沿岸投資港口,搞所謂的“珍珠鏈”戰(zhàn)略包圍自己。所以,印度的“東進”,本質上是一種“圍魏救趙”。
但他們似乎忘了,棋盤是雙向的。中國的應對,從來不只在眼前。你來我家門口耀武揚威,那對不起,我也要去你后院串串門。這種博弈,清晰地呈現(xiàn)出一種“你戳我眼睛,我掐你命門”的態(tài)勢。
印度海軍每高調穿越一次馬六甲海峽,中國在印度洋的科考船??克估锾m卡就越發(fā)理直氣壯。印度艦隊在南海和菲律賓搞軍演,中國對緬甸皎漂港的投資就多一輪。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印度的“東進”挑釁,反而成了中國突破所謂“珍珠鏈封鎖”的催化劑。它讓印度洋周邊國家看得更清楚,誰是來攪局的,誰是來真心合作搞建設的。
結果就是,印度耗費巨資,把艦隊派到幾千海里外演了一場空心大戲,卻發(fā)現(xiàn)自己精心經(jīng)營的后院,反而被對手找到了更多落子的機會。這種戰(zhàn)略上的回旋鏢效應,恐怕是新德里始料未及的。
回頭看,這場風波里,到底誰為誰的“勇敢”付了代價?菲律賓總統(tǒng)馬科斯,他指望的《美菲共同防御條約》沒換來美國在關稅上的半點讓步,反而因為一意孤行,在東盟內部越來越孤立。
而印度,它想“讓中國付出代價”,最終卻付出了暴露自身實力短板、并加速對手戰(zhàn)略布局的代價。它不僅沒能嚇住誰,反而讓全世界都看清了其野心與實力之間的巨大鴻溝。
當印度大使的狠話還在媒體上飄蕩時,黃巖島海域的中國海警船又多了一艘,中越邊境友誼關的貨車正排著長隊。這大概就是南海棋局最真實的畫面:海面上的浪花再大,也改變不了水面下的潮汐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