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縣是勞務輸出大縣,132萬戶籍人口中,在外務工人員達28萬。由此產(chǎn)生的約2.75萬名留守兒童,其健康成長成為縣委縣政府關注的重點。宣漢縣將“留守兒童成長護航”行動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以建設周末假日寄宿學校為抓手,實施“蒲公英計劃”,積極探索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新路徑,努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堅實溫暖的“成長晴空”。
精準施策,從“管得住”到“服務好”
留守兒童面臨的關鍵難題是節(jié)假日和課余時間的監(jiān)護缺位與關愛不足。宣漢縣精準施策,著力建設留守兒童周末假日寄宿學校體系。截至2025年6月,全縣已建成55所此類學校,惠及留守兒童15679名,其中4615名實現(xiàn)全學期寄宿托管。
這些學校提供“學習輔導、心理關愛、興趣培養(yǎng)、生活照料”的全鏈條服務,有效填補了留守兒童家庭監(jiān)護的空白。在清溪鎮(zhèn)宏文學校,周末景象生動,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作業(yè),在書法室、籃球場、棋類活動中發(fā)展興趣,晚間則在“親情溝通室”通過視頻與遠方父母交流。這種“全學期、全時段、全天候”的守護模式,顯著改善了留守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告別了“放養(yǎng)”狀態(tài)。
更可喜的是,優(yōu)質(zhì)的服務正帶動農(nóng)村生源回流。清坪中心校2023年生源增加,三河學校甚至吸引了外鄉(xiāng)鎮(zhèn)學生轉(zhuǎn)入,這正是群眾對當?shù)亟逃瓣P愛工作投下的“信任票”。
拓寬視野,讓關愛更有深度
關愛不止于生活保障與學業(yè)輔導,更在于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和視野的開闊。宣漢縣注重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接觸廣闊天地的機會。
2025年暑假,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組織30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開展了“巴適民政.愛伴宣花”主題研學活動。孩子們走進成都,感受三國文化底蘊,在杜甫草堂體味家國情懷,于四川博物院探秘古蜀文明。研學途中,孩子們認真記錄,甚至嘗試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出對知識的渴望。這深刻說明,此類活動讓身處困境的孩子也能觸摸歷史脈絡,感受文明溫度,在心中播下自信與希望的種子。
凝聚合力,書寫溫暖民生答卷
在素有傳動紅色革命“活化石”之美譽的清溪宏文學校操場上,與同學們一起升國旗、朗誦《少年中國說》的留守兒童臉上,洋溢著自信與快樂。這笑容背后,是55所寄宿學校夜以繼日的燈火,是15679名兒童被重新點亮的成長之路。
當政策文本轉(zhuǎn)化為孩子們工整的作業(yè)、球場的歡笑、視頻通話中的思念,“成長護航”行動便生動詮釋了“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匯聚多方力量,讓每個留守兒童被看見、被溫暖、被照亮”,這既是成長護航行動的初心,也是其推動鄉(xiāng)村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的溫暖實踐。
宣漢“留守兒童成長護航”行動,以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的舉措,有效破解了留守兒童關愛難題,為孩子們提供了堅實的成長依靠。其探索為全國600多萬農(nóng)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只有將民生關切轉(zhuǎn)化為社會治理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構建政府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關愛服務體系,才能讓每一名留守兒童如同新時代的“蒲公英”,承載著溫暖與希望,乘時代之風,茁壯成長,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來源:宣漢發(fā)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