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就著名安徽作家、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胡竹峰涉嫌文學抄襲一事做了關(guān)注,這一切似乎都要歸功于一個叫“抒情的森林”的小紅書。之前它的爆料甚至讓一位北京女網(wǎng)紅作家?guī)缀跻W员M,尸浮琉球。
查文學圈的抄襲,等于揭開腐敗與惡臭的蓋子
小品 ▏從胡竹峰的“淪陷”,到整個文壇的崩塌
由于胡竹峰的地位比較高,又有一批忠實的粉絲,所以我們的關(guān)注和分析在得到大家理解的同時,也招致一些批評。
批評與反批評我們認為這些都是正當?shù)?,也是必要的,都是為了澄清對問題的看法,因此完全可以得到理解。
很多反批評者認為胡、還有目前已經(jīng)被揭蓋的其他一些作家的一些雷同文字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美其名曰,“化用”,或者說靈感沖擊,或者說心有靈犀一點通,因而是司空見慣的。
按照這些人的解釋,這種化用就是有點像古典詩詞中的用典;或是古代小說或民間評書中的某個題材的再加工和創(chuàng)作,也就是一事多說,或是一事照著說。
我們就還以胡竹峰為例:
就以目前網(wǎng)上能夠找到的最新的兩處文字雷同來看,我們來分析下那些”化用說“是否靠得住。
第二個例子中,日期比較清楚,應該是胡竹峰不知怎么搞的,鬼使神差地撞了這個趙氏的文字。
第一個例子,是關(guān)于山水的散文,由于日期爆料人沒有提供,我們無法得出是誰襲取誰的。
我們就補充搜索了下,九里山那個,日期是2022-03-11。
而胡竹峰的那段文字其實,寫得更早,在2007年。
所以這兩段文字如果是襲取的話,應該是諸暨日報的那個作者襲取了胡竹峰。
如果不是直接襲取,這兩個作家如何撞車,心有靈犀一點通,真的讓人匪夷所思。
所以我們看到,其實在文學界,特別在散文界,這種彼此相互襲取的做法幾乎可以說是“你往我來”,幾乎是‘’相互饋贈“。
這是不是就是過去武功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
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是作家之間的一種文字調(diào)情呢?或者說文字游戲?
通過直接襲取,就像某些擁護者說的那樣,腦洞大開,別的作家的文字中一束光擊中了寫作者的靈感,作者于是幾乎是情不自禁、記誦一般,剽一段來,或復寫幾句來,以表達他對這段文字的熱愛或者所襲取作家的崇敬?
我們幾乎無法還原這種心理過程。如果真有這種靈感沖擊,那么這是作家已經(jīng)幾乎失控,此處他必須這樣摹寫不可!
有的人說是引用,這肯定是靠不住腳的,因為按照規(guī)范引用一般會注明引用了誰,什么文獻,再懶也會說明是誰說的。譬如: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這就是文學中算過得去的一個引用格式。
而我們上面看到的那種雷同,全無“某某說”的字樣。
那種地方那種文字,如果也引用的話,只會顯得作者太卑微了,太low 了,在那種普通描述性的地方都需要用別人的話來說。
而有的人說是化用,也肯定是說不過去的,怎么化的,怎么用的,全無姿態(tài)?;靡话闶侵改门f的題材充實新的主題,而上述所列實例中,題材、文字、主題幾乎一樣。
這里舉一個化用的例子:
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
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
凈色和云落,喧聲繞石斜。
明朝更尋去,應到阮郎家。
中唐 李端
這里“阮郎”,就是化用了《太平廣記》中的一個典故:
劉晨、阮肇,入天臺采藥,遠不得返,經(jīng)十三日饑。遙望山上有桃樹子熟,遂躋險援葛至其下,啖數(shù)枚,饑止體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見蕪菁葉流下,甚鮮妍。復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飯焉。乃相謂曰:「此近人矣?!顾於缮?。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色甚美,見二人持杯,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杯來。」劉、阮驚。二女遂忻然如舊相識,曰:「來何晚耶?」因邀還家。南東二璧,各有絳羅帳,帳角懸鈴,上有金銀交錯。各有數(shù)侍婢使令。其饌甚美。食畢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賀汝婿來?!咕坪ㄗ鳂贰R购蟾骶鸵粠に?,婉態(tài)殊絕。至十日求還,苦留半年,更懷鄉(xiāng)。歸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還路。鄉(xiāng)邑零落,已十世矣。
《太平廣記》卷六十一〈女仙六·天臺二女〉
這是一個非常浪漫的、類似于桃花源記的愛情故事,有時空穿越的意思。
唐詩中化用這個典故,以表達詩人對美好生活境地的浪漫的幻想。
至此我想那種認為這種雷同的文字的與古代詩詞中的用典根本不是一回事。
過去評書或小說就同一題材重復說或辟新說,那是屬于民間文學(主要是口口相傳,靠記憶復述)發(fā)生發(fā)展發(fā)育范疇,與現(xiàn)代文學的筆頭創(chuàng)作不是一回事。這里不再多論。
總結(jié)一下,在一個當代作家身上出現(xiàn)上述這種情況,只有這么幾種可能:
第一,直接摘取,少做改動。這是最卑鄙的。
第二,按照記憶或靈感沖擊,復寫,但沒有直接復制的意圖。這種情況在客觀上造成文學作品中雷同文字增加,大量彼此雷同的后果是文學作品被污染,文學陷入卑污的泥淖。
第三,就是故意調(diào)情和游戲。這種情況后果是,損害了文學本身的嚴肅性和藝術(shù)性。表面上被復制的文字是優(yōu)美的,但是被指出是雷同之后,西施頓時變成了嫫母?。
無論如何,揭示這種雷同或“異曲同工”,特別是通過現(xiàn)代查重手段揭示這種雷同,實際上就是給現(xiàn)代作家以警告——
停止游戲!
請給讀者100%的原創(chuàng)真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