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mym1323
最近來門診咨詢硬皮病的朋友越來越多,大家都在問:“這皮膚發(fā)硬、發(fā)緊,還怕冷,到底該咋辦???”
經過了解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硬皮病患者都有一些共同點:手腳冰涼、皮膚僵硬、畏寒怕風、氣短乏力。
這可不是巧合,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硬皮病,尤其是遇冷加重、病程較長的,往往和陽氣不足有關!
老話說“陽氣足則百病除”,陽氣是人體的“小太陽”,溫暖肌膚,推動氣血運行。陽氣不足,就像大地失去陽光,寒凝血瘀,肌膚失養(yǎng),皮膚就會變硬、變緊,甚至萎縮。硬皮病,就是其中一種表現(xiàn)。
你想想,那些硬皮病患者,是不是很多都是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稍微受涼皮膚就更加緊繃?這都是陽氣不足,無法溫煦肌膚,氣血凝滯的表現(xiàn)。
《黃帝內經》也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标枤馓撊酰∧w不得溫養(yǎng),就會僵硬、萎縮。
所以,中醫(yī)治療硬皮病,尤其是脾腎陽虛型的,核心思路不是單純“軟化皮膚”,而是補足陽氣,溫陽健脾,益腎通絡!陽氣充足了,才能驅散寒濕,促進氣血流通,肌膚得到濡養(yǎng),硬皮癥狀才能逐步改善。
案例分享
一位女性患者,52歲,硬皮病3年多,起初只是手指皮膚發(fā)緊,后來逐漸蔓延至手臂、面部,皮膚變硬、失去彈性,遇冷時更加嚴重。
刻診: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詳細詢問得知,她長期勞累,飲食生冷,經常熬夜。
辨證分析:
- 陽氣不足,肌膚失溫,故皮膚僵硬、畏寒怕冷。
- 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故舌胖有齒痕、苔白滑。
- 氣血運行無力,脈絡瘀阻,故脈沉遲,皮膚板硬。
綜合癥狀,診斷為“皮痹”(硬皮病),證屬脾腎陽虛,寒凝血瘀。于是,給予溫陽健脾、補腎通絡的方藥:
制附子、干姜、肉桂(溫陽散寒),黨參、白術、茯苓(健脾化濕),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補腎填精),當歸、丹參、雞血藤(活血通絡)。
同時囑咐她避風寒、忌生冷,適當溫敷患處,配合適度運動促進氣血流通。
治療效果:
服藥1個療程后,患者自覺皮膚柔軟度改善,畏寒減輕;繼續(xù)調理3個月,皮膚彈性逐漸恢復,緊繃感明顯緩解,面色也紅潤了許多。
復診時,她高興地說:“現(xiàn)在手腳暖和了,皮膚也沒那么硬了,整個人輕松多了!”
硬皮病雖屬疑難病,但中醫(yī)從“陽氣”入手,通過溫補脾腎、散寒通絡,能有效改善癥狀。關鍵是要早干預、堅持調理,同時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病情,恢復肌膚健康!
(注:本文僅供參考,文中方劑需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套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