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審判工作幾年后發(fā)現(xiàn),刑事案件的審判,不再是起初理解的能實現(xiàn)公平正義,不再是經(jīng)過了一道道司法程序就可以獲得當事人或其他方面的理解和認可,而是需要不斷的面對各種異樣的眼光和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網(wǎng)上,有一則帖文:2018年,身為法官的作者辭職了,交了辭職信之后的晚上回家途中,他坐在路邊嚎啕大哭起來:放棄作為法官的理想,我很難過,但不后悔。26歲就沒有憑借任何關系當成了刑庭副庭長,即使離職后,還會有同事和領導電話詢問案件的法律問題。
例如,都身在本地,經(jīng)常一個案件移送過來,就有各種關心案情的人員圍攏過來,甚至連受害人都收到了各種各樣的威逼利誘。如此的氛圍下,如何做到僅就法律問題獨立裁判?如果真的六親不認了,豈不是要生活在真空中?
在很多人看來,被害人都已經(jīng)諒解了,法院再追究就是狗拿耗子;真的枉顧各種“關心”,不解風情,以后還如何在單位里立足?至于法律所保護的價值、司法的公正維護,只有在宣傳時有用,涉及到具體的案件和個人利益,都是應該退為其次的。
曾經(jīng)網(wǎng)上流傳一份律師撰寫的涉毒案件刑事上訴狀,不談被告人的減輕從輕無罪意見,卻大談毒品的危害性、毒販的險惡性,認為一審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適用法律正確,希望二審法院從重判決,維持一審判決。
有人的解讀是,這是一份玩笑之作,借以表達知道上訴也是維持的意思。不過,更多的人理解是,律師為嚴重刑事犯罪分子提出罪輕、罪重的辯護,本身就是收了錢的助紂為虐。法治建設了這么多年,很多人連律師的職業(yè)屬性都不清楚。
別說對律師,在很多人,包括很多的體制內(nèi)外的法律人,認為司法就是為了打擊刑事犯罪而設立的。如果司法人員成了犯罪嫌疑人尋找證據(jù)以減輕處罰,或是發(fā)表從輕處罰的法律意見,第一印象就是不求公正的存有私心,甚至被懷疑接受了什么好處。
只有重刑才能體現(xiàn)公正。至于案件當事人的那句“謝謝”,只不過是自己做了對方認為獲得了符合他們利益的事罷了,更多的只是一種禮貌語氣?;蚴撬麄儍?nèi)心感謝的,不是法官的公正,而是律師的力爭,自己在其他方面對于法官辦案的法外影響。
近些年不斷爆出的司法貪腐案件,一方面說明國家司法反腐力度加大,而在另一方面,很多思想認識里存在著根深蒂固的“非黑即白”、缺乏辯證思維和探究精神的人,卻得出了對司法的工作進行全盤否定的結(jié)論。
表現(xiàn)為,即使到法院提起訴訟尋求公正的案件當事人,一面口稱相信法律,相信司法,另一面卻在控訴司法不公,對于司法人員充滿著不信任,自己只說對自己有利的,對自己不利的千方百計的抵賴、撒謊。
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的法官,都是兢兢業(yè)業(yè)、盡力的公正審理案件。身處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不排除某些人被各種利益所誘惑,但起碼的為自己為家人為職業(yè)能守住底線的,還是大多數(shù)。否則,也不會每年有如此多的案件,涌入法院。
近些年,法官乃至法院其他正式人員的工資待遇已經(jīng)不錯了,不追求過高的消費檔次、不攀比社會上的富裕階層,在任何地方都是中上等的收入水平。隨著法律群體內(nèi)的律師,正在面臨著人數(shù)激增、經(jīng)濟下行的局面,已經(jīng)有了法官的待遇,已經(jīng)超過了八成律師的說法。
真正為了賺錢而辭職入行律師的司法人員,越來越少。凡是走入司法隊伍的年輕人,誰也不是貪圖額外收入作為目標的,尤其是那些從正規(guī)法律院校畢業(yè)的年輕人。整天的警示教育,大多是因為有理想的處處充滿風險意識的,從事著司法工作。
但是,如果工作氛圍不好,個人思想不能時刻警惕,面對工作中的壓力不獲得釋放或成就感的話,很容易抵擋不住誘惑。因為,誘惑來自方方面面,實在太多了,有些根本沒有抗拒的力量,而且誘惑者根本沒有什么風險。一旦有了第一次的話,很容易就有了第二次......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決定權完全在自己,真等想悔改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陷入太深沒有機會了。
有個瀆職案,一審判了緩刑,被告人上訴并用盡了各種方式影響審判,二審找了個理由發(fā)回重審,并暗示要定罪免刑。一審法院減少了幾個月的刑期還是判了實刑。被告人家人到處信訪告一審法官枉法裁判,發(fā)回重審的案件二審不能再發(fā)回重審,只好自己改判免刑。
二審宣判還是要委托一審法院,辦案法官找了很多借口,比如還沒收到二審退回來的材料之類,拖了一個多星期,讓那被告人在看守所里多關了一星期。實際算下來,等到二審結(jié)果,被告人的刑期基本已經(jīng)履行完了。
法律規(guī)定得再嚴密,但法律規(guī)定不會直接適用于具體案件;具體案件對應的是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需要適用哪個法條調(diào)整的決定權在法官;即使再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也不會排斥法官具有的證據(jù)采信權、事實認定權和自由裁判權。
不管是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那些所謂的媒體監(jiān)督、紀律監(jiān)督、審判監(jiān)督、檢察監(jiān)督等等,不過是在法官具有嚴重違法情形、當事人掌握了充分證據(jù)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會引起重視,有幸獲得適用,能夠約束法官的,唯有其個人的道德。
身在公門好修行,說的其實不僅是法官,也包括其他的公職人員。手握公權力,內(nèi)心的些許變化,外化為公職行為,都會對求助對象、社會大眾產(chǎn)生巨大影響。如此看來,唯有其個人道德約束自己的,又何止是法官啊!
注:本文系“語人集法”原創(chuàng)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