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今天上午,由中國外文局美洲傳播中心(北京周報社)和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聯(lián)合主辦的“讓歷史說話 用史實發(fā)言”南京大屠殺研究系列書刊推介活動在我館舉行。
活動吸引了援華抗日友人后代、國際專家學(xué)者等跨越國界的參與者,包括國際友人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援華抗日國際友人喬治·何克的外甥馬克·托馬斯、《紅星照耀中國》作者埃德加·斯諾之侄埃里克·福斯特等50余名中外嘉賓。
中外嘉賓參觀紀念館
這場跨越國界的相聚,不僅是對歷史的深刻回望,更以確鑿的史實為基礎(chǔ),增進中外人士在歷史認知上的共識,搭建起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記憶之橋”,讓南京與世界緊密相連。
在南京大屠殺題材外譯圖書微書展上,《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英、法、日文刊,《南京大屠殺史》英、希伯來、波蘭、韓、西班牙文等多語種版本,《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的生活史》英、日文版,以及《拉貝日記》《拉貝與中國》《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等著作整齊陳列。中外嘉賓駐足在微書展前,翻閱外譯書刊。不同語種的書籍像一座跨越語言的橋梁,將歷史的真相延伸向世界的每個角落。
活動通過推介相關(guān)研究書刊,讓南京大屠殺歷史以更系統(tǒng)、詳實的方式被銘記。大量的史實資料得以集中呈現(xiàn),能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歷史細節(jié),避免歷史記憶被淡忘或篡改,確保這段慘痛的歷史在跨文化、跨國界中有效傳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南京大屠殺研究外譯書刊出版發(fā)行,構(gòu)建起多語種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立體格局。系列書刊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推介活動為這些成果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有助于推動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同時,外譯書刊的展示和傳播,能讓國際社會更全面、客觀地了解這段歷史,擴大歷史真相的國際影響力,駁斥錯誤言論,維護歷史的真實性。
援華抗日國際友人后代、國際媒體人等各界人士對書刊外譯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熱切期待。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埃里克?福斯特、巴基斯坦《每周郵報》編輯馬慕月、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艾那?唐根等紛紛對此發(fā)表見解。
歷史真相的傳播,離不開深耕者的堅守與努力。中國作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作者何建明分享創(chuàng)作經(jīng)歷。該書系統(tǒng)揭露日軍暴行,被翻譯成英語、日語、泰語、韓語、越南語、馬來西亞語等多語種版本。
今天,由紀念館發(fā)起的“南京大屠殺史料多語種數(shù)字傳播平臺”啟動。該平臺以建設(shè)成為全球性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與傳播的多語種數(shù)字平臺為目標,向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殺歷史,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二戰(zhàn)歷史以及南京大屠殺史實的了解。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艾那?唐根認為,僅靠文字傳播歷史是不夠的,還需要用圖像和影像來補充,“當(dāng)今世界,暴行未止,我們必須喚醒全球良知,用世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觸動人心。唯有如此,才能改變?nèi)藗兊恼J知,并傳遞這樣一種希望:唯有不再踐踏人性,才能防止悲劇再度發(fā)生?!?/p>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中國外文局美洲傳播中心旗下媒體《今日中國》葡文版雜志執(zhí)行主編高文勇說:“要建立多語種在線資料庫,收錄相關(guān)證詞、照片和檔案,供全世界查閱了解。將南京的這段記憶融入我們對歷史的反思與對和平的承諾之中,必將帶來諸多裨益?!?br/>
·編 輯:潘琳娜
·攝 影:潘慶生
·校 審:李 凌 李雪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