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好吃的10種大棗,央視都追拍
大棗在中國的農(nóng)耕文明里扎下了三千年深根。
《詩經(jīng)》里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的吟唱,道出先民對棗的珍視。
在糧食匱乏的古代,鮮棗可充饑,干棗能儲藏,
《禮記》記載周天子祭祀必用棗栗,可見其地位之重。
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墓葬中常出土棗核,印證它是古人遠行必備的 “干糧”。
這顆紅果早成民俗符號。
婚俗中 “早生貴子” 的棗子、栗子、桂圓組合,藏著對新人的祝福;
重陽節(jié)吃棗糕的習俗,在《歲時廣記》中便能找到記載。
中醫(yī)更視棗為良藥,《本草綱目》稱其 “補中益氣”,
尋常人家煲湯煮粥總少不了它,成了最親民的滋補品。
文人筆下的棗子更添意趣。
杜甫寫 “堂前撲棗任西鄰”,透著鄰里溫情;
陸游 “棗熟從人打”,藏著田園閑趣。
如今,這顆承載著千年記憶的紅果,依然在滋養(yǎng)著中國人的生活與情懷。
稷山板棗
這片被后稷教民稼穡的農(nóng)耕文明浸潤的土地,自春秋時期便開始種植板棗,
唐宋明清皆為貢品,現(xiàn)存1.75萬株千年古棗樹,堪稱“活著的棗文化博物館”。
板棗形態(tài)別具一格,果實扁圓如塔形短板,
成熟后紫褐油亮,果肉白綠如翠。
最絕的是陰干后仍能復原,輕掰可拉出半米金絲,
這“拉絲絕技”在棗類中獨一份。
含糖量高達75%,維生素C是蘋果的80倍,更含18種氨基酸,堪稱“天然維生素丸”。
咬開一顆,皮薄如蟬翼,肉厚似凝脂,核小若米粒。
鮮食甜脆生香,制干后軟糯黏甜,空口吃或泡茶、煮粥皆宜。
當?shù)厮幫鯇O思邈曾用板棗配小米救人,老中醫(yī)開方常指定此棗入藥,其養(yǎng)生價值可見一斑。
若羌灰棗
新疆若羌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與阿爾金山交匯處,
這片年均日照超3000小時、晝夜溫差15℃以上的“世界紅棗黃金產(chǎn)區(qū)”,孕育了獨一無二的若羌灰棗。
1987年從河南新鄭引種,經(jīng)三十余年自然馴化,
結合當?shù)厣橙劳僚c昆侖山雪水灌溉,終成今日“樹上自然吊干”的極品。
若羌灰棗呈長圓形,單果重8-12克,果皮深紅帶灰白斑點,
果肉厚實如蜜,核小扁長且與肉分離。干制后糖分達74.88%,
入口甜而不膩,細嚼無渣,帶淡淡焦糖香,吃完唇齒留香。
直接吃脆甜,泡水、煲湯更顯醇厚。
從西域樓蘭古國到現(xiàn)代餐桌,若羌灰棗用千年風沙釀出甜蜜。
和田玉棗
產(chǎn)自新疆和田地區(qū),這里是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的核心產(chǎn)區(qū),
包括47團、224團和皮山農(nóng)場等地。
其歷史可追溯至漢代,當時和田棗便以甘甜聞名,成為皇室珍品。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讓和田棗重獲生機。
并于2009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
果實呈圓柱形或長倒卵形,單果重15-20克,一級棗直徑可達3.5厘米以上。
深紅色果皮光滑緊實,果肉厚實細膩,核小肉厚,可食率高達96.3%。
得益于日均15小時光照與近20℃晝夜溫差,糖分充分積累,
甜度層次豐富,入口蜜香四溢,咀嚼無渣,既可鮮食亦可制干、泡茶。
黃河灘棗
主產(chǎn)山西臨縣、陜西清澗一帶,扎根黃河沖積沙地,吸足母親河的靈氣。
商周時期當?shù)匾逊N棗,千年傳承讓它成了黃河文化的活化石。
這棗兒圓滾滾如墨玉,果皮薄得透光,果肉厚實綿軟,掰開能拉三厘米細絲。
鮮棗酸甜脆爽,干棗甜而不齁,棗香濃得化不開,咬一口滿嘴生津。
當?shù)厝藧勰盟糁?,軟糯似蜜?/p>
或泡酒棗,酒香裹著棗甜,冬天當零嘴最解饞。
富含維C和鐵,補血又養(yǎng)顏,每天幾顆,比喝紅糖水管用。
如今加工成熏棗、紫晶棗,賣到南方當高級食材。
這顆黃河邊的“人參果”,甜得扎實,甜得有歷史,甜得讓人想立馬嚼兩顆。
樂陵金絲小棗
產(chǎn)自山東樂陵,
其種植史可追溯至商周,唐宋時成皇家貢品,
2004年獲評“中國金絲小棗之鄉(xiāng)”。
未成熟時青中泛紅,成熟后通體暗紅,曬干后果皮緊繃透亮。
掰開果肉可見琥珀色糖絲相連,故稱“金絲”。
果核小如綠豆,果肉厚實綿密,含糖量達67%,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0倍,
富含19種氨基酸及鐵、硒等多種微量元素。
生吃脆甜不齁,曬干后軟糯帶嚼勁,棗香濃郁如蜜。
本地人愛用它熬粥、泡茶,現(xiàn)代工藝還制成棗糕、棗酒等,冷鏈運輸讓全國吃貨嘗鮮。
這顆濃縮陽光的小棗,藏著北方土地的智慧與甜意。
靈寶大棗
河南靈寶市的特產(chǎn),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已有400多年栽培歷史。
其果實多為短圓筒形,單果重25克左右,
最大達33克,果皮深紅,肉厚核小,質韌汁少,
味甘甜且?guī)逑?,含糖量高,特別適合制干棗和酸棗,
靈寶大棗營養(yǎng)豐富。
它可直接吃,也能做成棗泥、棗糕,干棗富有彈性,壓扁能還原。
1914年就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展出,
2005年獲原國家質檢總局原產(chǎn)地域產(chǎn)品保護。
當?shù)剡€有“五谷加紅棗,勝似靈芝草;每日食三棗,百歲不顯老”的順口溜,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交城駿棗
產(chǎn)自山西呂梁交城縣,被譽為“棗中皇后”。
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當?shù)?strong>種植歷史超2000年,漢唐時期已成規(guī)模,
1983年漢墓出土的棗核與現(xiàn)代品種形態(tài)一致,民國初期更走出國門亮相巴黎萬國博覽展。
這棗形如寶瓶,果皮深紅透亮,單果重達36克,果肉占比超95%,核小得像粒芝麻。
咬開時“咔嚓”一聲脆響,甜味在舌尖化開,后調帶著淡淡蜜香,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20倍。
當?shù)厝讼矚g曬成棗干泡茶,或是裹上蜂蜜蒸成軟糯的蜜棗,連棗核都小得可憐。
如今正是采摘季,樹梢上還掛著露水的新鮮棗子,比干棗更脆更甜。
壺瓶棗
是山西太谷的特產(chǎn),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
誕生史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太谷里美莊村南的二佛山上,
至今留存著戰(zhàn)國點將臺遺址,孫臏借棗伏兵龐涓的傳說仍在民間流傳。
20世紀50年代,
里美莊“老滿紅”棗園的壺瓶棗被選為斯大林祝壽禮品,從此名揚中外。
此棗形態(tài)獨特,下大上小,中腰微收,形似紅釉瓶,故得此名。
平均單果重20克,大者超50克,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的夸張說法。
果皮深紅光滑,薄如蟬翼卻韌性十足,肉厚白綠,質地脆松,核小得常讓人誤以為無核。
口感堪稱一絕,鮮食時果肉細膩如凝脂,甜度恰到好處,
既清甜又不齁喉,汁水在齒間迸發(fā),帶著淡淡的棗花香。
制干后甜度飆升至71.4%,肉質緊實有嚼勁,越嚼越香,回味悠長。
阜平大棗
產(chǎn)自河北保定阜平縣。
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當?shù)?strong>種棗已有3500年歷史,隋唐時期開始大規(guī)模栽培,
如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大棗之鄉(xiāng)”。
阜平大棗學名婆棗,鮮棗呈長圓形,
成熟后棕紅油亮,單果重10-15克,皮薄如紙,肉厚核小。
干棗顏色更深,肉質緊實有嚼勁,棗香濃郁。
咬一口鮮棗,酸甜多汁,脆而不硬;
干棗則甜糯帶點微辣,越嚼越香。
當?shù)厝顺Uf“吃著甜、嚼著辣、咽著香”,
抗戰(zhàn)時它曾是八路軍的“干糧”,三年困難時期救過無數(shù)人的命,被親切稱為“功勞棗”“救命棗”。
新鄭大棗
產(chǎn)自河南新鄭孟莊鎮(zhèn),這兒可是“中華第一棗鄉(xiāng)”。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時期,
新鄭人就開始種棗了,春秋時鄭國都城內外棗樹成行,
漢代人就懂棗的藥用價值,明代種植規(guī)模更大,嘉靖皇帝都封它“天下第一棗”。
這棗形似雞心,橢圓或卵圓,深紅表皮薄又光,
果肉厚實細膩。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可食率超90%,鮮棗含糖約30%,干棗達70%,
甘甜濃郁帶清香,肉質軟糯有嚼勁。
直接吃、煮粥、泡水、燉湯都合適,還能做棗片、棗糕。
日子就這么嚼著棗兒過。
牙縫里塞著黃河灘棗的絲,指尖黏著若羌灰棗的甜。
甭管啥菜系,灶臺上那碗棗子小米粥一咕嘟,暖意就從胃里漫上來。
巷子口曬太陽的老漢,兜里總揣著兩顆皺巴巴的棗,遇見娃兒就塞一顆。
你別說,這紅果兒,嚼著嚼著,日子就甜了。
你吃棗吐核嗎?指不定明年哪個墻角,又冒出一棵倔強的小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