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細
編輯|Jane
承認自己不擅長感受自然是羞恥的,尤其當“自然教育”“戶外運動”“人生曠野”成為生活流行趨勢。
天冷了要穿秋褲,太陽曬走在葉面密集的大片樹蔭下,花粉季來揣上氟雷他定,浸汗的背心要當天洗以防發(fā)霉……這就是我“感受”自然的水準。
找不到觀察自然的切入點,就跟著狗鼻子看吧。這個月失業(yè)窩在家,我也是跟著小狗的屎尿作息,每天“至少能出門走走”。
還沒走出單元門,小狗鼻子就緊貼著地,細密密嗅聞,給今天的自然觀察開了個好頭。
隨后,快步拉我走向路對面第一塊草坪,聞起馬路牙子上層疊錯落的尿漬。
綠草坪上,有一塊我前胸那么大的枯樹葉。形態(tài)像我手里拿的蒲扇的放大版,可能是芭蕉葉?我不知道,但也沒心力查證。
狗還在停在原地嗅聞,可能猶豫是否在這撒一泡寶貴的尿液。那,我在這兒,接下來要如何觀察?
先蹲下,湊近一點看,總不會錯。
近處看:枯黃,有深黃也有淺黃,確實是死掉的樹葉;莖處有點發(fā)黑,那確實是死透了。
隨著視線無意識地聚焦,我發(fā)覺我看到一條小綠蟲。不長,小拇指指腹那么長;很細,橫截面應該比我現(xiàn)在的子宮內膜息肉(4*2mm)要細。是菜青蟲?菜心蟲?就是那種小時候很常見、但長大在辦公室工位不會見到的蟲子。
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當時間來不及去感受“當下”、或干脆是沒耐心細琢磨,就拍個照或錄個視頻。大概率是不會回看,但這種行為給“現(xiàn)在就先這樣了”提供了借口。
可能是我這個龐然大物蹲下時候帶風,或者發(fā)出了什么氣味,菜青蟲警覺地趴平成一條細線,一動不動,試圖把自己隱藏在葉脈上。這不行,這樣拍照看不出來我拍的是啥。
用扇蚊子的蒲扇輕輕撥動枯葉邊緣,菜青蟲后半截身子拱起。趁它前半截還沒抻平,我抓拍下來。
可以,這張蟲子的動作符合刻板印象,易于識別內容,可作為“關鍵幀”畫面。
我緩緩站起身,不想缺血眩暈,同時琢磨著我剛觀察到了什么——
“一只菜青蟲蛄gu蛹yong了兩下”。
當這個選題浮現(xiàn)出來,我覺得穩(wěn)了。今日的自然觀察可以收工了。
我很難解釋“蛄gu蛹yong”為什么會擊中我,為什么這個詞能激發(fā)我的表達欲。
或許,我覺得自己很擅長蛄蛹。小學老師評價我——上課時候“老在那蛄蛹來蛄蛹去,不能好好坐著”。這種約等于“不循規(guī)蹈矩、有自己的主意”的表揚,構成了我“自我認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想就“菜青蟲的蛄蛹”大作文章,先打開小紅書做一下競品分析。
我看到有人把大拇指粗的青蟲放在嘴上,張嘴要咬,青蟲身上還均勻分布著兩排黑色斑點,還帶毛。yue,不敢點開,我輸了,換一個分析維度。
我看到有人做“蛄蛹者挑戰(zhàn)”,類似于動物流,讓人雙手背后,軀干貼在地面,模仿蟲子做出蛄蛹的動作——后腳往回收,屁股先拱起,再腹部發(fā)力推動頭前進。以此,達成想象中的強身健體效果。
我沒想到小時候在做課桌前瞎蛄蛹的動作,可以據(jù)此被表彰為“蛄蛹者”。洗完澡,我決心一試。
再接下來就是——剛剛,我躺倒在床上,下巴磨蹭的生疼。
這幾個月,或者說這兩年,我接連失敗,“持續(xù)打敗仗”,在自以為擅長、自以為能成功的事情上接連受挫。
今晚,在蛄蛹這個事情上,我又挑戰(zhàn)失敗了。
等等,不是,我為什么要挑戰(zhàn)這個來著?
沒勁,淋了一場不合邏輯的太陽雨
太陽光穿透眼皮,閉著眼,也能感知到一片橘色。無法再一動不動裝睡,蜷縮著的一只腿從抱枕上松開。
床邊等待已久的小狗察覺我的動作, 34 斤體重帶著加速度跳上床。我依然閉著眼,大腿、肚皮、胸口接連被瓶蓋大小的狗爪踩中,我悶聲叫痛,同時熟練地緊緊抿住嘴唇,避免被腥臭的小狗舌頭舔得濕漉漉。
起床儀式結束。早晨例行遛狗。
走出單元樓外面的頂沿兒,才察覺細細的雨點撒在胳膊上。是太陽雨。
我不由翻白眼。沒有預期就淋雨,哪怕是毛毛雨,這種級別的意外也足以讓我煩躁。
小狗倒是很開心,腳步沒有遲疑,牽著我往前沖。前爪踩中磚縫的泥,抬腿,泥點被揚起,落在肚皮的白毛上。我深呼吸,寬慰自己不要過度想象和為幾個一沖就掉的泥點兒焦慮。更何況我和小狗都很享受——回家用涼水沖完小腳和肚皮,大浴巾裹住,濕漉漉地抱上床,邊打滾邊擦拭,順便搓搓狗頭——這項親子活動。
但我還是希望,下雨這種事能提前讓我知道。
最好是先有烏云,一團一團從四面八方湊過來,擠一擠,烏青色逐漸加重,重到墜著要壓下來。這種時候我還是會出來遛狗,甚至專門出來遛狗,就像是趕一種 DDL。趕在下雨前讓小狗出來釋放一下,這樣再下雨也就不怕沒遛狗了。
再接著應該打雷,從零散著轟隆幾下,到雷聲滾滾,像是從遠方越滾越大,滾到了頭頂要劈下來。這時候,無論小狗是否已經拉完屎,我都還不會回家。我會牽著小狗跑向遛狗路線的最后一個里程碑——小區(qū)北門某樓棟一樓那家。他家室外養(yǎng)了一只還沒長大、但已經有冠的公雞。我家小狗每天早上要去看(嚇唬)那只雞一下。
如果這時候開始掉雨點,游戲的倒計時才真正開始——要用裸露在外的皮膚,計算雨點的大小和頻率,動態(tài)演算距離雨下大還有多少時間;評估從小區(qū)北門的小雞家到小區(qū)南門的我家,步頻多少合適;是和小狗跑回去,還是挑戰(zhàn)極限,再繞點路。
“前腳到家,后腳大雨傾盆”,這是最好的游戲結局。在玄關處,欣賞著窗外瓢潑大雨,和小狗說:“看吶,我們真幸運!”
但太陽雨不符合“下雨項目”的推進邏輯,剝奪了我體會幸運的機會。那種自己給自己構筑的“相對幸運感”。
網上關于太陽雨的照片和文案,很多圍繞“夢幻”和“浪漫”。讓我想起大學宿舍門口,夏日榕樹枝葉繁茂,知了聲此起彼伏,游客們走在樹蔭下,不時微笑著把臉揚起 45°角,用面龐迎著突如其來的“雨露”。有的人情不自禁伸出手,攤開掌心,“哇,是下太陽雨了嗎?”
不是,是蟬尿。
陽臺的 “價值加減法”:湊夠 1800 元的風景賬單
超預算租下這間湖景房,6000元的租金,至少 1800元是買陽臺風景。
起初,我樂此不疲地拍照發(fā)給朋友,想證明這片湖景很值。失業(yè)在家,能全天被這番風景包圍,是超值。
但照片里的湖景并不“出片”——前面兩棟樓左右阻斷視野,從中間夾縫看,湖水只剩一小截,周圍樹木繁茂瘋長,從八樓俯拍,那湖就像掉在草坪里的腌黃瓜。
是需要給這套“陽臺風景”做一個定價了。
陽臺風景組件之一:覆蓋160°視野的環(huán)山,300元。
不近。中間隔著別墅區(qū)與湖,不用擔心蛇爬進家,自己還不會分辨毒蛇特征如三角頭還是圓頭;也不用糾結山洪來了,逃生要不要帶紙質證件如學位證學歷證。
也不遠。站在陽臺,能清晰分辨出山中植被的層次,甚至能用“形色app”識別正對面那片是桉樹。給人一種“如果我想爬山,隨時可以去,很方便”的安全感。
陽臺風景組件之二:多形態(tài)的云,500元。
雨天清晨,有環(huán)繞半山腰的云霧,讓周一早上的暴躁不想吃早飯化為心境空幽能品半杯白水。
盛夏炎日,宮崎駿畫風的大團棉花糖,在藍天綠草的畫幅中,讓人以為能拿手捏起來,或者揪一片也好。
陽臺風景組件之三:隔著屏幕能聽見的鳥叫,200元。
我熬不住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白日的焦慮,總邀朋友視頻陪伴。微信視頻自動過濾掉了我家狗用球砸地板、啃咬塑料瓶的噪音,但朋友可以“聽到你窗外的鳥叫,嘰嘰喳喳的”。鳥叫的聲波,讓我們異地的陪伴,又多了一層物理共在的實感。
陽臺風景組件之四:現(xiàn)在已經不再發(fā)臭的湖,500元,算送的,200 元。
寫到這,我第一次去搜小區(qū)湖的情況:原來是一個水庫,在深圳“第一現(xiàn)場”欄目中,文章用“雨污混排情況嚴重”“管理處負責人一問三不知”“多次整改問題猶在”“臭魚爛蝦怎么來的”作為小標題。文章寫于 2019 年,結尾說“我們欄目也將會此時持續(xù)關注”。
我注意到這是個病句,但還是在欄目公眾號里搜索了小區(qū)關鍵詞,最新的相關消息是——已有 3 戶湖北籍住戶在家隔離。
還是往好處想。比如,湖邊每天都有人釣魚,釣魚需要安靜,所以這塊沒有大喇叭功放,跳廣場舞。
還差一點,不夠 1800 元,再湊湊。
早晨炙熱的陽光,張開懷抱曬自己,有助于補充25羥基維生素D(25-Ohn),+ 200 元
夜晚徐徐的涼風,胸口郁結難眠,一腳踏出陽臺就能透口氣,+ 200 元。
窺視對面樓的住戶,數(shù)男人在一條繩子上掛了多少只襪子;看老婆婆蹲坐在小凳上刷洗鞋面;學中年女人曬背養(yǎng)生,低頭拍打自己的頸部……+200 元
你看,我就說,我這房子租的很值。
欣賞被剃頭的植物,就像與俗氣的自己和解
帶著自然觀察目的,我有意識地看小區(qū)的植物,先是被樓下的“飛碟樹”嚇了一跳。碩大的樹冠被修整成異常平滑蝶形,褐色的樹干埋沒在陰影里,遠看就像是懸空的飛碟。
接著我注意到兩側的灌木,被剃成方正的豆腐塊的,和草坪的馬路牙子垂直對齊。垃圾分類箱旁邊的一排假連翹,每棵都被修剪成了啞鈴,上面一坨綠葉,下面一坨,中間是修剪得光溜兒的幾根空枝。還沒長大的榕樹可以被修剪成蘑菇型,半圓型的樹冠,配上一米高不到的細樹干。
面對如此標準、刻意的人工修剪痕跡,我有點不知道該作何感。
一開始,我覺得應該為小區(qū)物業(yè)的工作水平感到氣憤,或是為植物感到忿忿不平。如此一刀切、毫無美感的修剪方式,破壞了植物的自然姿態(tài)。
但后來不得不承認,我其實喜歡被這種“人工”植物所包圍。感受到作為居民、消費者,被置于社區(qū)中心,被貼心服務,有一種安全感。
前一天還擔心,草坪雜草太茂密,看不清小狗埋頭在草堆里是不是亂吃東西;第二天草坪就被剃成了寸頭,能清晰看到土色“頭皮”上是不是有狗屎或異物。
半夜回家太晚,擔心會不會有壞人尾隨上樓;看到單元樓門口橫切面平整的低矮灌木,無所遮擋,一眼能望到電梯口,不僅當下緩解了恐懼,也對小區(qū)安保及其他服務的人力資源投入產生莫名的信任。
這種對自己需求的“承認”是不容易的,甚至被我視為是“青春期”過渡到“成年期”的某種標志。
青春期的審美和對自己需求的判定,夾雜著某種道德理想主義和無須付出代價的懸浮感。為了印證某種想象中的自我,硬凹也不自知。
這兩年,我逐漸接受自己的俗氣——戶外徒步很出片很有成就感,但我怕熱怕累怕蟲;自然荒野更能體驗生命覺醒,但我更想每天洗澡,上廁所有馬桶;城中村有市井煙火氣,但我怕蚊子怕吵怕污水反味。
雖然有點無奈,但這樣“成年”,目前我覺得也挺好。就像這被剃了平頭的灌木,看看也順眼了。
你看:買菜回來路上,狗拉了屎,要騰出手撿屎,便把購物袋直接撂這平整的灌木上,像擱在臺子上一樣穩(wěn)。多好。
今天的文章來自「每日書」,
點擊報名9月每日書:
▲從「每日書」中誕生的《泥中記》,點擊閱讀作者云四朵的故事
大師工作坊
虛構寫作
非虛構寫作
劇本創(chuàng)作
詩歌
里所詩歌工作坊
每日書
7月共寫班(每月開展)
7月自由書寫班(每月開展)
English Daily Writing(每季度開展)
點擊查看更多
在地寫作
寫作生活節(jié)
點擊查看更多
大師工作坊
虛構寫作
非虛構寫作
劇本創(chuàng)作
詩歌
里所詩歌工作坊
每日書
7月共寫班(每月開展)
7月自由書寫班(每月開展)
English Daily Writing(每季度開展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