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大事
文章2000字,太干了,別噎著。
今日倉位:微跌。
今日操作:化工最近新高了,抄作業(yè)的應該賺爽了。
白酒、化工、養(yǎng)殖、電力,今天都漲得比較好。這一段時間白酒的加倉基本都加在了最低點。不過由于一直加倉,所以目前的收益率也不高。
不過這也是照顧大家的持有體驗,因為有些人就是想抄作業(yè),我買啥他買啥。所以我不斷加倉,也是給這些人持有的信心。
如果你在我這里賺錢了,希望您可以點個免費的贊,也是對我的鼓勵。
今天科技的的回調是預期之內的,在星球的盤前點評里面也說了:
科技的風險已經提醒好多次了。
從8月29到昨天的文章「」:
現(xiàn)在想要沖科技的,我還得要勸大家,謹慎進入高位科技板塊。
大熱門的地方,價值已經被無數(shù)聰明人搜刮得一干二凈了。
公司價格已經高高在上,再也沒有便宜貨可以買了。
而這時候強行入場只能博傻。博傻游戲是可以賺大錢,但問題在于你能確定賺大錢的是你嗎?
漲幅過高的板塊,下一周,下一交易日,下一小時就可能突然變臉。要是多翻空那個高點進去的,做好被套10年的準備。
買在人聲鼎沸的結局大概率是賣在無人問津。
罕有人能忍受3-5年的持續(xù)陰跌。
強如茅子,2021年2600高位進去,到了牛市現(xiàn)在依然虧損。
科技不是不好,而是高位的科技不好。
當然恒生科技、恒生互聯(lián)網不在這個范圍內,他們很多都是互聯(lián)網公司,雖然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和科技相比還是好不少了。
你現(xiàn)在去拿沖科技的錢,去沖其他的低位板塊,風險不比沖科技要小得多么。
還有人記得我們6月初發(fā)的文章嗎?「」
文中幫大家詳細解析了外資宏觀指南針的觀點,即——大宗商品市場正迎來一個歷史性的投資窗口!
果然,在那之后工業(yè)金屬板塊反彈了近40%,能源金屬更是反彈了超50%!
文末有彩蛋!將揭曉另一個我們近期一直看好的大宗品類!
9月3日,高盛發(fā)了一篇研報,換了個角度,從地緣博弈和供應鏈安全的角度來解析大宗的新邏輯,我們一起來看!
當俄羅斯切斷對歐洲40%的天然氣供應,當中國掌控全球90%的稀土精煉份額,當美國即將控制全球三分之一的液化天然氣出口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全新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大宗商品,不再僅是資產配置的點綴,而是成了地緣博弈下的核心!
全球化的終結
回想08年以前,全球化如火如荼,供應鏈越拉越長,商品自由流動,通脹和波動都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
那時候,一件T恤可能在越南紡織,在孟加拉國縫制,最后貼上美國品牌標簽銷售全球。
[全球商品貿易占GDP比重變化圖]
但2008年之后,這一切都開始變化。
全球化進程陷入停滯,各國開始向內轉,供應鏈安全成了比成本效率更重要的考量。
高盛將這種現(xiàn)象概括為一個分四步走的循環(huán)——商品控制循環(huán)
首先是供應鏈本土化階段。各國政府通過關稅、補貼和投資來保護本土生產,能替代進口的就替代,不能替代的就囤積庫存。
接著是產能擴張階段,一旦本土供應得到保障,剩余產能就用于出口。
然后是關鍵的第三階段:供應集中化。隨著全球商品價格下跌,高成本生產商退出市場,供應開始向少數(shù)幾個國家集中。
最后,一旦供應高度集中,主導生產商就可以將其作為地緣和經濟杠桿,通過出口限制等手段影響全球市場,進而推動其他國家重新啟動供應鏈保護措施。
[商品控制四步循環(huán)示意圖]
時代的資產新邏輯
在這個新格局下,華爾街傳統(tǒng)的股債組合面臨供應鏈沖擊時顯得力不從心。
大宗商品作為被干擾的要素,往往是少數(shù)幾個能獲得正收益的資產類別之一。
2022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當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時,能源類商品成了投資組合中的避風港。
高盛的歷史數(shù)據分析顯示,在股票和債券都出現(xiàn)負實際回報的時期,大宗商品往往能提供正收益,成為投資組合中的重要保護傘。
[通脹沖擊下股債組合與商品資產表現(xiàn)對比圖]
邏輯是這樣的:當某種關鍵商品供應受到沖擊時,其價格必然上漲,而持有相關商品資產的投資者自然能夠受益。并且這種供應沖擊往往具有持續(xù)性,不像股市的短期波動。
[1970年以來股債同時負回報期間商品表現(xiàn)統(tǒng)計圖]
供應集中的風險與機遇
讓我們看看當今世界的供應版圖有多集中!
中國不僅控制著90%以上的稀土精煉,還主導著鋰電池產業(yè)鏈70%的產能。
美國即將成為全球LNG市場的巨頭,預計到2030年將控制超過三分之一的全球供應。
OPEC在石油市場的份額預計在未來幾十年還將進一步上升。
[中國在關鍵礦產加工環(huán)節(jié)的主導份額統(tǒng)計]
這種集中度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地緣風險被放大了。
全球約五分之一的石油都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中國進口石油的70%都要通過馬六甲海峽,任何地緣政治摩擦都可能引發(fā)供應鏈震蕩。
[世界貿易的大部分要道都是咽喉要道;
隨著各國縮減海上通道的國防開支,能夠守護這些咽喉要道的海軍力量越來越少]
主要經濟體已經開始頻繁使用出口管制作為政策工具。
從2023年開始,中國陸續(xù)對稀土、石墨、鎵、鍺以及鎢鉬等關鍵原材料實施出口限制。美國也在液化天然氣出口上與盟友進行捆綁式貿易談判。
這些舉措都在向市場釋放一個明確信號:商品正在成為國際博弈的重要籌碼。
[2023年迄今全球關鍵礦產出口管制措施匯總]
新能源時代的商品博弈
以鋰為例,這個新能源金屬完美詮釋了供應集中化的風險與機遇。
2021到2022年間,鋰價暴漲了8倍,讓持有者獲得了豐厚回報。
但隨后由于中國產能大幅擴張,價格又暴跌了80%以上。
這種劇烈波動正是供應集中化帶來的結構性特征。
當某個國家或地區(qū)在特定商品的生產或加工環(huán)節(jié)占據主導地位時,其政策變化、產能調整都會對全球價格產生巨大影響。
[碳酸鋰價格走勢]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稀土市場。
中國憑借在稀土精煉環(huán)節(jié)的絕對優(yōu)勢,通過出口配額和技術管制,有效調節(jié)著全球稀土價格。
重新審視資產配置
在這個去全球化的新時代,咱們需要重新思考資產配置策略。
傳統(tǒng)的股債組合在面對地緣沖擊時可能無法提供充分保護。
大宗商品的投資價值正在被重新發(fā)現(xiàn)!
它們不再僅僅是抗通脹的工具,更是應對供應鏈沖擊的重要配置。
在一個供應高度集中、地緣風險上升的世界里,適度配置能源、金屬等商品資產,可能是應對黑天鵝事件的有效策略。
具體而言,能源類商品由于其在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配置方向。
新能源相關的關鍵礦產,如鋰、鈷、稀土等,雖然波動性較大,但長期需求增長確定性較高。
[主要商品供應集中度]
循環(huán)還將繼續(xù)
我們很可能正處在這個"商品控制循環(huán)"的早期階段。
隨著各國繼續(xù)推進供應鏈本土化,隨著關鍵商品供應進一步集中到少數(shù)幾個國家手中,這種循環(huán)模式還將持續(xù)下去。
對我們而言,這意味著需要重新評估商品在投資組合中的作用。
傳統(tǒng)觀念認為商品投資是高風險、高波動的另類投資,但在當前環(huán)境下,它們可能恰恰是降低組合風險的有效工具。
在這個大變局的時代,誰掌握了關鍵商品,誰就掌握了話語權。而我們,也應該讓自己的投資組合也擁有一些這樣的話語權。
畢竟在一個越來越不確定的世界里,擁有一些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關的硬資產,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我們認為高盛漏掉了化工類的大宗商品,如將上文的金屬、能源替換成化工,邏輯依舊有效!)
化工一直都是我們持有的重點方向,在星球里面也不斷分析了,一些實盤也在星球里面,可以去看看。
今天也有兩個操作
星球已開,了解詳情請點擊:
下面兩個小號,一個說公司,一個說基,建議動動您發(fā)財?shù)氖种竷蓚€都關注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