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莫夫,這個名字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曾被美術界所熟知,一度被畫家吳作人稱為“美術界的白求恩”。
與他相關聯(lián)的,是一個叫做“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歷史產物,簡稱“馬訓班”。
在這個班里,產生了詹建俊、馮法祀、侯一民、靳尚誼、魏傳義、何孔德等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的中堅力量。
捐贈儀式現(xiàn)場
2025年9月5日,康斯坦丁·馬克西莫夫作品捐贈儀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此次捐贈恰逢馬克西莫夫來華教學70周年,具有特殊意義。
1955年至1957年,蘇聯(lián)斯大林文藝獎金獲得者、莫斯科國立蘇里科夫美術學院教授、俄羅斯聯(lián)邦人民藝術家康斯坦丁·馬克西莫夫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的顧問來華教學。他培訓了一批優(yōu)秀的美術院校師生,幫助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系統(tǒng)的油畫教學體系,為新中國的美術教育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帶來的“外光派”思想和繪畫中的結構意識對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著名的“馬訓班”即由他主持,馮法祀、靳尚誼、侯一民、詹建俊等著名油畫家都曾是這個油畫訓練班的學員。
儀式現(xiàn)場,柳潔修將9件馬克西莫夫的作品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包含油畫、水彩和素描,其中多件為他在中國教學期間的寫生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捐贈者柳潔修是莫斯科國立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助理教授、俄羅斯藝術科學院外事辦主任助理。
潘義奎在捐贈儀式中致辭
中國美術館館長潘義奎在捐贈儀式中表示:20世紀50年代,馬克西莫夫跨越國界,將藝術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中國學生,他的貢獻功在當代。今天,年輕的捐贈者、藝術家柳潔修在許多同齡人追逐潮流、關注個人興趣的階段,選擇將珍貴的藝術藏品獻給國家、獻給人民,他“無私奉獻”的胸懷和“守護文化”的家國情懷,令人深感振奮與欣慰。這兩種行為,跨越半個多世紀,卻有著相同的內核。在文化自信成為國家發(fā)展核心力量的當下,年輕一代對文化遺產的珍視與奉獻,更成為新時代文化傳承最生動的注腳。他們用行動證明,“家國情懷”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落在實處的擔當;“文化傳承”不是前輩的責任,而是每個年輕人都能參與的“時代課題”。
潘義奎向柳潔修頒發(fā)捐贈證書
今年11月,中國美術館將推出馬克西莫夫的專題展覽,以饗廣大觀眾。
捐贈作品(部分)
齊白石 油畫 1956年 22×13cm
中國青年 油畫 1956年 20.5×19cm
北京四合院 素描 1957年 41×30cm
稻田中國 素描 1957年 30×42cm
舊拉多加 水彩 1969年 50×62.5cm
1935年,馬克西莫夫進入莫斯科美術學院(現(xiàn)國立蘇里科夫美院)里亞日斯基教授畫室學習,畢業(yè)后執(zhí)教于莫斯科蘇里科夫美術學院油畫系。前蘇聯(lián)斯大林文藝獎金獲得者,俄羅斯聯(lián)邦人民藝術家。
1954年,通過中蘇兩國政府間文藝部門高層領導的互訪和醞釀,前蘇聯(lián)最終指派馬克西莫夫赴中國完成美術教學和創(chuàng)作的援助工作。
1955年2月17日,馬克西莫夫作為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的指導教師以及中央美術學院顧問抵達北京。
1993年冬,馬克西莫夫這位不能被新中國美術教育發(fā)展史遺忘的畫家和教育家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0歲。
1957年5月24日馬克西莫油畫訓練班結業(yè)展覽合影(前排由左至右:李宗津、董希文、王式廓、江豐、馬克西莫夫、朱德、吳作人、王曼碩、彥涵、艾中信;后排由左至右:丁井文、佟景韓(翻譯)、諶北新、王德威、靳尚誼、馮法祀、陸國英、魏傳義、王恤珠、俞云階、詹建俊、王流秋、汪誠一、于長拱、高虹、何孔德、侯一民、袁浩、秦征、任夢璋)。
責編:朱廣華 張?zhí)煲?/p>
攝影:陳曦 鄭彬彬
- END -
收藏|展覽|投稿
微信:artgeya
郵箱:artgeya@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