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善良成為“熔爐”的燃料:讀《熔爐》后的九個不眠之夜
文 | 閱微
讀完這本書,我為你、為我、為所有不該承受之痛的“我們”,默默流淚。
有些書,你甚至不敢輕易翻開,知道它承載著難以承受的重量。孔枝泳的《熔爐》便是這樣一本書。
我相信很多姐妹知道它,或許是通過那部轟動一時的同名電影。但讀完小說,我才真正明白,文字的力量可以將那種沉重、憤怒、無力感層層疊疊地壓過來,讓人透不過氣。
它撕開了社會最陰暗的角落,把那些本應(yīng)被守護的孩子推入了冰冷的“熔爐”。它讓我心痛、憤怒,甚至質(zhì)疑人性。但更重要的,它像一記響亮的警鐘,讓我們這些身處“安全區(qū)”的人,不得不正視一些我們寧愿回避的真相,不得不思考:在日常的平靜之下,那些無法發(fā)聲的角落里,正義是否正在被熔化?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那些本該是孩子們避風港的地方,為何變成了人間煉獄?
《熔爐》的故事,始于生意失敗、帶著現(xiàn)實目的的姜仁浩。他通過妻子的關(guān)系,忐忑地從首爾來到多霧、安靜得有些詭異的小城霧津,投奔慈愛聾啞人學校應(yīng)聘美術(shù)老師。他的目的很簡單,只是想賺些錢,生活寬裕點就回去大城市和妻女團聚。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一腳踏入了煉獄的邊緣。
書中對學校環(huán)境的描寫令人窒息。那不是一個充滿童聲笑語、書墨飄香的地方,而是被壓抑、恐懼和不正常的安靜籠罩的牢籠。孩子們小心翼翼的眼神、躲閃的動作,以及隱藏在聾啞深淵下的傷痕,都無聲地控訴著。
作者孔枝泳沒有用獵奇或煽情的筆觸去描繪那些令人發(fā)指的罪行本身(這讓閱微我稍微松了一口氣,但心頭的悲涼并未減輕),而是深刻地揭示了“惡”是如何在一個看似正常的體制內(nèi)生長、蔓延并被庇護的。
校長、行政室長、甚至一些老師,他們利用孩子們的殘疾和家庭的貧困,肆無忌憚地施暴。更可怕的是,學校的其他教職工、當?shù)氐木?、醫(yī)院、甚至法院,都在不同程度上選擇了沉默、逃避、勾結(jié),甚至成為幫兇。
【金句閃光】
“我們一路奮戰(zhàn),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br/>
這句話沒有直接出現(xiàn)在小說原文中,但它因電影廣為流傳,深刻概括了姜仁浩等人在強大黑暗面前的艱難堅守,與書的主旨精神高度契合。它讓我在讀到主人公面對重重阻力、甚至生命威脅時,依然選擇不放棄,那種微弱卻頑強的光芒,給予了我巨大的觸動。
讀到校長和他的弟弟(行政室長)那些丑陋、傲慢、毫無悔意的嘴臉時,閱微我脊背發(fā)涼,甚至感到生理性的不適。他們是那么“正?!钡?、系統(tǒng)性地進行著犯罪,利用規(guī)則、利用關(guān)系網(wǎng)、利用人性的弱點,將罪惡包裝得天衣無縫。
這讓閱微我聯(lián)想到,我們身處的職場或社會,有時是否也存在著某種隱形的“熔爐”?也許不是如此極端的犯罪,但那些利用權(quán)力進行的欺凌、壓榨、不公,那些為了自身利益對弱勢群體的漠視和犧牲,不正是在“熔化”著善良和正義嗎?
尤其是作為母親,讀著書中孩子們所承受的痛苦,那種揪心的感覺難以言喻。它強迫我去思考:我能為我的孩子構(gòu)建一個怎樣的安全屏障?我該如何教導他們認識危險?當不公和邪惡存在時,我是否有勇氣發(fā)聲?
艱難的抗爭:當法律無法伸張正義,我們該向誰求助?
姜仁浩并非生來就是英雄。他最初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攢錢回首爾與妻女團聚。他也許只是想保住工作,養(yǎng)家糊口。但孩子們的傷痕、眼淚和無聲的求助,刺痛了他的良知,讓他內(nèi)心的天平開始傾斜。
他聯(lián)合了人權(quán)組織成員柔珍,以及其他一些正直的力量,開始了一場看似螳臂當車的抗爭。他們收集證據(jù)、四處奔走、面對威脅、承受壓力。
【值得收藏】
“霧津是一個多霧的地方,不是因為這里的地理條件如此,而是因為人們總是在制造霧氣,遮蔽那些不愿或不該被看見的東西?!?br/>
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小城霧津象征的意義:一個被“制造的迷霧”籠罩的地方,真相被掩蓋,良知被蒙蔽。這種“制造迷霧”的行為,不正是一些機構(gòu)或個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慣用的手法嗎?
整個抗爭過程充滿了挫折和絕望。證人被威脅、證據(jù)被銷毀、受害者遭受二次傷害、法律程序被操縱、施暴者被輕判甚至逍遙法外……書中的法庭戲尤其讓人感到窒息。那些冰冷的法律條文、程序上的漏洞、人情的羈絆、權(quán)勢的干預,讓正義顯得如此脆弱無力。
讀到這里,閱微我不禁感到一種深切的無力感。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普通人,沒有背景,沒有權(quán)勢。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公、挑戰(zhàn)體制、維護權(quán)益時,是否也會面臨書中那種四面楚歌的境地?職場中的傾軋、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性別歧視、育兒中的不被理解、甚至是網(wǎng)絡(luò)暴力……這些“小”的不公,累積起來,是否也在消耗我們的勇氣和信念?
姜仁浩和柔珍的堅持,并非總能換來勝利。他們的抗爭結(jié)果在世俗的眼光里或許是失敗的。但正是他們的“不放棄”,讓真相得以暴露,讓更多人開始關(guān)注,最終推動了法律的修改(現(xiàn)實中,韓國因此書和電影推動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稱“熔爐法”)。
他們的故事告訴閱微:即使力量微弱,即使無法徹底改變現(xiàn)狀,但每一次的努力,每一次的發(fā)聲,每一次對良知的堅守,都在微小的層面上抵抗著黑暗,都在防止我們自己被這個世界“熔化”。
對于我們這些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疲憊奔波的姐妹們來說,這本書提醒我們,在追求個人“小確幸”的同時,別忘了關(guān)注更廣闊的世界,關(guān)注那些無聲的角落。我們的每一次轉(zhuǎn)發(fā)、每一次評論、每一次關(guān)注,都可能是在為某束微光添柴加火。
黑暗中的微光與你我的責任
《熔爐》是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它讓我們直視人性中最丑陋的部分和體制的冰冷失靈。但同時,它也展現(xiàn)了人性中最為可貴的一面:即使在絕望中,依然有人選擇相信正義,選擇挺身而出,選擇守護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光。
姜仁浩的執(zhí)著,柔珍的勇敢,那些孩子最終發(fā)出的微弱的、顫抖的聲音……這些都是黑暗中的微光。它們或許無法瞬間驅(qū)散所有黑暗,但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希望。
讀完此書,閱微我覺得它帶給我最深刻的觸動不是絕望,而是一種清醒的警惕和溫柔的呼喚:
它呼喚我們不要對身邊的罪惡和不公視而不見,無論大小。 它呼喚我們珍視每一個微小的個體,尤其是那些最脆弱的生命。 它呼喚我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哪怕只是轉(zhuǎn)發(fā)一篇有價值的文章,普及一些常識。 它呼喚我們不要被社會的“熔爐”所改變,依然保持內(nèi)心的善良和對正義的渴望。
這本書不是為了讓我們陷入痛苦,而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記住,然后行動。行動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壯舉,也許只是對孩子的耐心傾聽,對職場不公的勇敢拒絕,或者僅僅是保持清醒的頭腦,不人云亦云。
愿我們都能在各自的生活中,成為那個不被“熔爐”熔化,甚至能在黑暗中發(fā)出微弱光芒的人。愿我們的善良,永遠不成為邪惡的燃料。
【互動時刻】
讀完《熔爐》,哪個情節(jié)或哪個人物最讓你感到憤怒或心痛?
你覺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沉默”,其實可能正在助長某種“不公”?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在哪些方面努力,去成為改變的一份子?
歡迎在評論區(qū)和我們聊聊你的感受、你的思考,或者分享你最近讀過的,同樣帶給你巨大觸動的書籍。讓我們在這里,點亮彼此的微光。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對你有啟發(fā),不妨也分享給你身邊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