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詞,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于神運,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于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
太史公司馬遷說儒家學者在學習《春秋》的時候更加看重的對文字的解讀,了解文字的意思,縱橫家使用《春秋》的時候更看重他記載的言辭,并不去探討他內在的深意。
擅長歷法的人閱讀《春秋》更看重的是他記載的年月時間的準確性,數術之人閱讀《春秋》更看重他的推演預測之法,史學家閱讀《春秋》更看重其中記載的重要事件,而對于文字的表述并不看重,他們都對《春秋》的閱讀有所側重,因此想要這些書籍中的其中一本來求《春秋》的全貌顯然是極其困難的。
我于是編寫了十二諸侯年表,記錄了從共和元年開始到孔子生活期間的事情,十二年表中記載了《春秋》、《國語》中學者對于其中有爭論事情的一個解讀,這讓后來有志于研究古文的人能夠減少不少的困惑。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及文公逾隴,攘夷翟,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是后陪臣執(zhí)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于戰(zhàn)功矣。三國終之卒于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橫短長之說起。矯稱蜂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wèi)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太史公司馬遷讀《秦記》的時候,讀到周幽王被犬戎擊殺,周平王東遷洛邑,秦襄公開始被封為諸侯,建造西畤來祭祀上帝的時候,他便看出秦襄公的不臣之心。
《禮》記中記載說天子才能夠祭祀天地,諸侯只能夠祭祀他管轄范圍之內的名山大川,現在秦的轄區(qū)處于戎翟和華夏混合之處,他先奉行戎翟的習俗,后來又學習華夏的禮儀,他處于臣子的地位,卻奉行天子才能夠舉行的祭祀,這樣的行為讓那些有識之士非常憂慮。
等到晉文公越過隴西地區(qū),攻打戎翟,樹立權威,在岐地、雍地之間建立封國,秦穆公修明政治,秦的領地竟然向東到達了黃河地區(qū),他的實力已經足夠和齊桓公、晉文公相比肩了。
在這之后大臣掌權,大夫世代傳承,六卿奪取了晉宮室的權利,他們征伐諸侯,會盟天下,于是諸侯對他們都非常害怕。
等到田常誅殺了齊簡公而當了齊相,諸侯竟然沒有出兵征討不義的,因此天下的諸侯都開始運用武力爭奪天下。
韓、趙、魏三家分了晉地,田和也消滅了齊宮室而奪取了齊的大權,六國的興盛從此開始了,由于大家都想要強大自己的力量而兼并其他諸侯,因此大家都紛紛使用計謀,縱橫游說之士紛紛而起。
假的書信層出不群,盟約沒有人在信任,縱然設立了人質和印信符節(jié),也無法防備人心的動亂,秦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太多的封地,而且地處偏僻,中原地區(qū)的諸侯都看不起他,將他看為夷翟之地,等到秦獻公之后,秦常常強于其他諸侯。
按照道理來說秦的仁德就算是比魯衛(wèi)之地最殘暴的君王也不如,秦的軍事力量遠不如韓、趙、魏三國的力量,然而最終秦兼并了天下,這并不僅僅是因為擁有險固的環(huán)境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上天對他的偏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