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點,你第N次翻開那本暢銷榜第一、全網交口稱贊的“神作”。硬著頭皮讀了十頁,陌生的概念、冗長的句子、難以共鳴的情節(jié),像一堵厚厚的墻橫亙在眼前。
眼皮開始打架,手機屏幕恰好亮起……你如釋重負地放下書,拿起手機,內心充滿熟悉的挫敗感:“為什么別人都能堅持閱讀,就我不行?”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讀的書,可能從一開始就選錯了。
我們總是陷入一種錯覺:讀不下去,是因為自己意志力薄弱、缺乏耐心。于是你開始尋求外部動力,加入讀書打卡群,買各種“高效閱讀法”的課程,試圖用“堅持”來攻克一本書。
但這就像穿了一雙完全不合腳的鞋,你不是在想如何走得更遠,而是在苦苦思索如何能不那么痛苦。真正的癥結,或許并不在于你的毅力,而在于你與這本書的“關系”。
我們太善于追逐“神作”,卻太拙于傾聽自己。
博主@閱讀者小木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有整整一年,他強迫自己讀《百年孤獨》,因為所有人都說這是此生必讀。結果就是,他連續(xù)七次翻開第一章,連續(xù)七次在錯綜復雜的家族人名中敗下陣來,并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自己可能天生不是讀書的料。
直到有一天,他無意間在書店翻起一本講宇宙星空的科普繪本。色彩斑斕的插圖,簡潔有趣的敘述,讓他一口氣站著一小時讀完。那種久違的、純粹求知的快樂,瞬間擊中了他。
他忽然明白:不是《百年孤獨》不好,而是那時的他,根本不需要一個宏大的魔幻故事,他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回答他“夜空為什么是黑的”這種簡單問題的朋友。
那位讀者需要的不是毅力,而是一本能接住他當下狀態(tài)的書。
我們總是被各種書單綁架:“一生必讀100本”、“財富必看50本”。這些清單創(chuàng)造了一種巨大的閱讀焦慮,仿佛沒讀過它們,就是一種智識上的缺失。
于是,閱讀變成了一場在別人規(guī)劃的賽道上疲于奔命的競賽,而不是一場滿足自我好奇心的愉悅探索。你強迫自己吞咽下的那些“營養(yǎng)品”,因為無法消化,最終都成了負擔。
如何找回閱讀的樂趣?關鍵在于完成一次思維的轉變:從“我應該讀什么”到“我現在想讀什么”。
1. 摒棄“必讀”心態(tài),建立“需求”思維
一本書的價值,不在于它有多經典,而在于它是否能解答你當下的某個困惑,是否能觸動你此刻的某種情緒。開車通勤時,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或許比宏大的哲學更適合你;工作疲憊時,一個輕松的短篇集可能就是最好的放松。
2. 遵循“接續(xù)”原則,而非“跳躍”原則
如果你的知識儲備是初中物理水平,就不要直接去啃《量子力學原理》。尋找那些能和你現有知識、興趣“接上”的書,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你與它之間存在巨大斷層的“神作”。閱讀是爬樓梯,不是跳高。
3. 允許自己“讀不完”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當你賦予自己“隨時放棄”的權利時,你反而獲得了選擇的自由。一本書讀不下去,不是你的失敗,只是一次高效的試錯,它幫你排除了一個不適合當下的選項。你的閱讀清單,應該由你的興趣主導,而不是由他人的評價來書寫。
4. 別把閱讀太當回事
它不必是嚴肅的學習,它可以只是輕松的娛樂。讀漫畫、讀繪本、讀輕松的隨筆,任何一種讓你感到愉悅的文本接觸,都是有效的閱讀。樂趣,是一切堅持的終極答案。
作家納博科夫曾說:“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是無法偽裝的:咳嗽、貧窮,和愛?!?/p>
閱讀也是如此。你和一本書之間是否“對路”,你的內心感受會給你最真實的反饋。那種流暢的、迫不及待的、心領神會的閱讀體驗,是無法通過“堅持”來偽裝的。
當你不再為“應該”而讀,開始為“需要”和“快樂”而讀時,你會發(fā)現,堅持閱讀,原來根本不需要“堅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