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的問題,不只是預制菜的問題。
有人說預制菜沒那么糟,可放了兩年的西蘭花還能端上餐桌,這可不是 “預制菜”?簡直是把 “食品安全” 和 “消費者智商” 按在地上摩擦。
更別說西貝的經(jīng)營路數(shù),就是中央廚房主導的預制菜模式,卻還想繞開 “預制菜” 的名頭,這波操作,比預制菜本身更讓人膈應。
西貝的 “經(jīng)營模式”,就是 “中央廚房半成品+門店簡單加工”,跟大家說的預制菜沒半毛錢區(qū)別。
西貝所有菜式,先在大中央廚房里做好半加工:肉提前腌好、菜提前焯好、調料提前配好,有的甚至連熱炒的步驟都省了大半,裝成半成品運到各個門店。
到了店里,廚師不用切菜備料,只需要把半成品倒進鍋里加熱,或者簡單翻炒兩下,不到十分鐘就能端上桌。
不管西貝怎么套“現(xiàn)制”“手工”的說法,這流程就是預制菜的標準操作,總不能說 “中央廚房做一半、門店熱一半”,就不算預制菜了吧?
可大家反對的,從來不是預制菜本身。誰沒吃過預制菜?超市里的速凍餃子、速食盒飯,打工人偶爾吃一頓救急,沒人說啥。
真正讓人火大的,是“知情權被藏著掖著”和“高價買了低配貨”。
你得明明白白告訴消費者這是預制菜,而不是把預制菜當現(xiàn)炒現(xiàn)做的招牌菜賣;更得讓價格配得上品質,不能收著現(xiàn)做菜的錢,給的卻是放了不知道多久的預制菜。
再說中國預制菜的底子,其實咱們本來就沒那么依賴預制菜,全靠當年的菜籃子工程打下了好基礎。
上世紀九十年代搞“菜籃子工程”,就是要讓老百姓不管啥季節(jié)、在啥地方,都能買到新鮮菜。
那時候建了大批蔬菜大棚、水產(chǎn)基地、屠宰場,物流也跟著跟上,冬天能吃到黃瓜番茄,南方能買到東北的白菜,北方也能嘗著海南的芒果。
正因為新鮮菜又多又方便,中國人做飯才講究 “現(xiàn)買現(xiàn)做”,早上買菜中午炒,晚上想吃魚下班順路買,連小餐館都得早起備新鮮食材。
這種“新鮮烹飪”的習慣,早就刻在大家的飲食里了。
可這幾年不一樣了,預制菜悄悄鉆進了餐館。你去外面吃飯,坐下沒十分鐘,熱乎菜就端上來了,味道還行但總少點 “鍋氣”,后來才知道,這是中央廚房預制好的半成品,門店只是加熱了一下。要是幾十塊的小館子這么干,大家還能理解,畢竟成本在那兒,圖個快。
可西貝不一樣,它走的是“中高端”路線,一頓飯隨便點幾個菜就大幾百,甚至上千。消費者掏這個錢,是奔著 “現(xiàn)做、新鮮、有品質” 去的,結果吃的卻是預制菜,甚至還爆出有 “放了兩年的西蘭花”,這不是把消費者當冤大頭宰嗎?
就說西貝那 “兩年西蘭花” 的事兒,先不說食品安全標準過不過關,單說 “放兩年” 這個操作,就跟它宣傳的 “新鮮” 完全背道而馳。
預制菜確實有保質期,但大多是幾個月到一年,放兩年的蔬菜,就算用了最好的冷凍技術,口感和營養(yǎng)也早沒了,更別說還可能有安全隱患。
消費者花大價錢吃西貝,不是為了吃 “過期預制菜”的,是想吃到新鮮的食材、靠譜的烹飪,結果連最基本的 “新鮮” 都沒做到,這換誰能忍?
說到底,這次西貝的新聞,表面是 “預制菜爭議”,內(nèi)核是商家沒把消費者當回事。要是西貝早早就明說 “我們部分菜品用中央廚房半成品”,價格也定在合理區(qū)間,沒人會揪著不放;可它偏要藏著掖著,把預制菜當現(xiàn)做菜賣,收高價卻給低質貨,甚至出現(xiàn) “兩年西蘭花” 這種離譜情況,這才引來了眾怒。
預制菜不是洪水猛獸,但商家得守住底線:
一是要透明,把 “預制” 兩個字亮出來,別搞忽悠;
二是要靠譜,保質期內(nèi)的食材、合格的加工流程,這是基本要求;
三是要價實,預制菜的成本比現(xiàn)做菜低,價格就得跟著降,別想 “用預制菜賺現(xiàn)做菜的錢”。
像西貝這樣,既想賺高價,又不想認 “預制菜” 的身份,還連食材新鮮度都保證不了,被罵一點都不冤,畢竟消費者的眼睛,從來都不瞎。
老百姓也苦這種預制菜,久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