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自然之物的偏愛,早在先秦便有跡可循?!对娊洝防铩叭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彪m寫玉的雕琢,卻藏著對“天地之材”的敬畏。
秦漢時,貴族案頭擺著天然奇石,庭院里立著未經修飾的木柱,以自然本真為美,悄悄融入生活。
到了魏晉,文人將這份偏愛推向極致。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宅邊的五棵柳樹成了精神象征。王羲之與友人在蘭亭“曲水流觴”,以自然山石為席、流水為酒器,連雅集都成了與天地對話的儀式。這時候的自然之物,不再只是擺件,更成了文人風骨的注腳。
唐宋是自然文房的“黃金時代”。文人開始把自然之美搬進案頭:白居易愛竹,窗前種竹數竿,連筆擱都選天然竹節(jié)。蘇軾尤愛奇石,案頭“雪浪石”紋理如江濤,他寫詩贊其“天工不見雷斧痕”。米芾更是“石癡”,見太湖石便下拜呼“石兄”,硯臺也選天然石坯。也就是這時,樹樁筆筒、鵝卵石水盂、樹根筆架等自然文房,成了案頭???。
明清時,自然文房更趨精致卻守著初心:文人選帶瘤疤的紫檀做筆筒,用水沖瑪瑙做鎮(zhèn)紙,不追求繁復花紋,卻讓文房在如今拍賣市場上搶手——清代黃楊木樹樁筆筒、明代太湖石筆擱,皆因這份“不施粉黛”高價成交。
就像我們視頻里那方樹樁筆筒:未經雕琢的皮殼裂著時光紋路,歲月磨出的玻璃質光漿溫潤透亮,樹疤都是天然印記。它曾是古人案頭的文房器物,如今更成了最鮮活的物證——證明中國人對自然的崇拜與偏愛,早已刻進千年時光里,藏在每一處與天地共生的紋理中。
記者 / 王龑君
編輯 / 孫沖
視頻 / 成子鍇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