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過船
十九世紀(jì)初的柳葉湖,山水相依,堤岸交錯,河湖港汊遍布,湖上諸村,宛如在湖水中飄浮。
湖水北端,青山綿延,鄭家河如一條銀色飄帶,清清的河水從梁山腳下蜿蜒而來。
湖河交匯口,是新鋪碼頭。從常德北門的南涽碼頭到新鋪,走水路二十里,所以新鋪又叫二十里鋪。往上去十里的茶鹽老街肖伍鋪,叫三十里鋪。再往北二十里,便是五十里鋪大龍站。
新鋪鄭家河口對岸的烏龜橋連接內(nèi)湖的兩個山頭,內(nèi)湖南山有一條沿山堤,沿山堤盡頭的河口,搭著一個簡易的茅草棚。
茅草棚里,十三歲的顧長英帶著一個弟弟一個妹妹,長年守著一條年色有些陳舊的木渡船。
長英雖然一雙小腳,劃起渡船來節(jié)奏明快,晃蕩自如。
有時弟弟或妹妹會坐在船的另一頭,隔三差五幫著劃那么三兩下子,三兩下子中伴隨著嬉戲。
三姐弟,是周邊十來個山村共同的熟人。
客人渡船過河,是不需要交錢的。
每年秋收過后,隔段時間,有那么一兩天,草棚里會沒有人,空留渡船在那里,由客人自劃過河,客人過了河,也不必立即劃轉(zhuǎn)來,船系在碼頭,等有客人轉(zhuǎn)來時再自行劃過來。
客人們都知道,姐弟仨“討米”去了。
姐弟仨“討米”,實(shí)際上是收一年過河的“供糧”。
姐弟仨每人背一個麻袋,每次收一個山寨子,這家一升,那家半升,山民們根據(jù)出行的多少和自家米缸里的行頭,劃算著“供米”的升數(shù)。收到中午,遇到哪家,就在哪家吃中飯。
這樣每次收一個村子,一直要收到年底。
長英就這樣帶著她的弟妹,在渡船上度過了她的豆蔻年華。
也許是吃百家米長大命硬的原因,1941年,在那場駭人聽聞的常德細(xì)菌戰(zhàn)中,嫁到臥龍崗的長英夫家三口死于鼠疫,而她一個人僥幸渡過了那場劫難。
后來,長英再嫁到的仙井廟的曾家,成了我的外婆。
時間到了1949年。茅草棚和渡船已經(jīng)轉(zhuǎn)到了姚家姚三姑和姚四弟姐弟手里。
十一月的湖風(fēng)并不凜冽,那個早晨湖水依然如往常一樣平靜,并不特別。
特別的是辰時未過,茅草棚對岸傳來的“過河”叫喊聲,此起彼伏,不像是一個人的聲音。
姚三姑將渡船劃過了河,看到12個身穿軍裝頭帶五星軍帽的士兵,每人挑著一擔(dān)空籮筐。姚三姑分兩次將12個士兵連人帶筐渡過了河。
系好了船,最后一個下船的高個兒,年齡約莫三十出頭,對三姑說,他們?nèi)ノ迨镤佁艏Z,未時轉(zhuǎn)來。三姑沒有在意。
三姑最近在船上聽說過,有叫“劉鄧”的大軍到了常德,大軍駐扎在白云中學(xué),各個村子組織了支前工作隊正在籌糧。前兩天就有好幾撥人,搭乘新鋪碼頭的大船往城里去送糧食。
只是這些士兵在南涽搭的大船到新鋪,為什么不讓大船直接??康綖觚敇蚰??
三姑不知道的是,大船除了搭乘這些士兵,還有其他乘客,士兵們一是對路線不熟,二是遵守絕不擾民的軍規(guī),所以船到碼頭就直接下了,再來讓她的渡船過河。過了河,他們須走三十里山路去大龍站,那里有個村子籌集了十幾擔(dān)紅薯,因為缺少勞力,聯(lián)系部隊派人去挑。
果然,到了未時,12個士兵一人一擔(dān)紅薯挑著再次來到了三姑的碼頭。
三姑從茅棚提出一桶水,水是從河中間提上岸的清凈河水,瓜瓢在水中蕩漾。
三姑舀了一瓢遞給高個兒,說先歇歇吧,喝口水,歇會兒了再動身。
士兵們喝了水,歇了一陣子,才開始過河。因為紅薯加了重,分三船才全部將他們渡過河。
過了河,高個士兵拿出兩塊銀元,要給船錢,三姑堅決不收。渡船私收了錢,就違了鄉(xiāng)約。
推讓了幾次,高個士兵只好作罷。
推讓當(dāng)中,三姑接觸到了高個兒的手,第一次接觸陌生男人的手,三姑感覺有些異樣。
更異樣的是,第二天一早,高個士兵一個人再次來到碼頭,硬要三姑收下那兩塊錢,說給部隊里匯報時多出兩塊銀元,渡船沒有收錢,違反了群眾紀(jì)律,挨了狠狠的一頓批評,如果今天再不收錢的話,回去以后自己可能會被紀(jì)律處分。
高個兒士兵叫周大成,是個班長。
三姑是不可能違反鄉(xiāng)約收錢的。她得去部隊給周大成證明這件事。
將渡船交代給四弟,三姑陪周大成去了部隊。
第三天, 回到渡口的三姑帶了一包紅薯干,還有一袋煙葉,又去了城里。周大成說炊事班老王很喜歡抽煙。
二十天后,部隊開拔,三姑義務(wù)反顧地隨隊伍去了大西南。
又過了十年,姚四弟成了我的二姨父,痛心的是二姨媽在生了鐵陀哥之后,不幸得了肺癆,這在當(dāng)時就是絕癥。那時姚四弟還看著渡船,為了不感染家人,二姨媽獨(dú)自在離渡口不遠(yuǎn)的柳葉湖邊山坡上搭了一個草棚,在草棚里躺了半年后丟下姚四弟鐵陀父子走了。
鐵陀哥是在五歲那年被姚三姑帶去貴州收養(yǎng)的。那時周大成已經(jīng)與三姑結(jié)婚多年,沒有子女,收養(yǎng)沒娘庝的鐵陀皆大歡喜。周大成雖然不識字,但有修車技術(shù),后來當(dāng)上了畢節(jié)市車修廠的書記。
因為外婆隨我母親生活,姚四弟在二姨媽走后還是與我家行走了多年,逢年過節(jié)必來拜會我外婆這個丈母娘。后來姚四弟再娶,便幾乎斷了往來。
今年暑假,我們兄弟三家六口自駕游貴州,尋親畢節(jié),終于見到了兩鬢斑白早已退休在家的鐵陀哥,當(dāng)然,鐵陀哥的養(yǎng)父母,那個高個兒周大成,那個擺過渡船的姚三姑早已不在人世。
鐵陀哥一家特別熱情,帶我們吃畢節(jié)烙鍋,看月光下的響水灘。
兄弟、媳婦們追憶從長輩們那里聽來的過往,不勝唏噓。
【作者簡介】楊過船,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華文原創(chuàng)小說簽約作家,正高級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