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跡斑斑的城壘頂上,楊士瀚的巨鐵錘擊毀了最后一座云梯,虎口迸裂的鮮血沿著錘把滴在青磚地面。呼延豹的雙鞭已彎曲似殘月,鄭印的桃花槍折成三段——三位名將門最后的傳人并排站立,腳下堆積著數(shù)百遼軍士兵的尸體。
宣和七年冬季,汴梁皇城遭遇了建朝以來最為嚴酷的拂曉時分。遼國騎兵猶如烏云般席卷而來,城池守衛(wèi)人員傷亡慘重。當宋徽宗陷入絕望準備閉眼之際,三名騎兵急馳突破敵軍防線,徑直奔至城門附近:金錘將領楊士瀚率先沖鋒,呼延豹與鄭印緊隨其后策馬而來。三大將門血脈,在這危亡時刻完成了歷史性的匯聚。
01 將門虎子,亂世顯鋒芒
楊士瀚所持的擂鼓甕金錘,其分量達九十九斤之重,錘頭上鐫刻著怒目圓睜的睚眥圖案,狼牙狀裝飾物中塞滿了仇敵的骨殖。他是楊氏家族第七代的繼承者,其父乃威名遠揚于邊疆的“玉面虎”楊懷玉,而他的曾祖父更是顯赫一時的平南王楊文廣。楊士瀚的血液中,承襲著火山王楊袞那股剛猛不屈的特質。
遼軍圍城的消息抵達雁門關時,楊士瀚騎乘鰲頭獅子雪花豹,日夜兼程趕了八百里路程。戰(zhàn)馬在汴梁城外十里亭口吐白沫死亡,他卻背著雙錘步行突襲敵營錘風過處人馬俱碎。
呼延豹的雙鞭在月光下閃耀著冷氣。他是呼家將的正宗后代,他的鞭法源自北宋的開國元勛呼延贊。更令人敬佩的是,呼延家族的血液里始終流淌著“誓不與契丹共存”的剛毅。
那天晚上他正在護送糧食到潼關,突然聽到消息就立刻改變方向,馬鞭指向的是汴梁那邊。
鄭印的桃花槍穿透凜冽的氣流。他名叫鄭恩的兒子,年幼時曾拜華山陳摶老翁為師,三十六招桃花槍的精髓全部學到手。槍尖掠過天際時,仿佛顯現(xiàn)出青龍纏繞的輪廓——那是他另一項高超武藝“青龍鞭法”的靈氣。三年之前他獨自一人挑戰(zhàn)南唐連營,抽打皇甫暉的壯舉至今仍流傳,今晚皇城面臨險境,他怎會袖手旁觀?
02 皇城血戰(zhàn),三杰結生死盟
宣陽門被攻破之際,楊士瀚的鐵錘正猛擊遼軍統(tǒng)帥的鎧甲,火星四射,那鑌鐵護身衣竟被砸出直徑足有一碗的坑洞,敵帥的五臟從破口飛濺而出,呼延豹的雙鞭揮舞得如同風車,擋住了如蝗蟲般襲來的兵器;鄭印的槍頭點出七道寒芒,專攻敵兵的脖頸部位。
這般態(tài)勢兇多吉少!鄭印一槍將敵方將領挑落馬下后狂吼。他們三人退守到紫宸殿前的紅石平臺,倚靠在盤繞的龍形金柱旁急促呼吸。殿外契丹士兵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宛如波濤般洶涌而至。
楊士瀚猛地扯掉身上的戰(zhàn)甲,舉起金錘用力砸向青石地面,大聲宣布:今天我們三個人要舉行血誓,楊門金錘、呼家鋼鞭、鄭家銀槍,同生共死衛(wèi)汴梁!”
呼延豹雙鞭交叉壓上錘頭:“呼延氏子孫,寧斷不降!”
鄭印的斷槍重重磕在鞭桿:“鄭家槍在,國門不破!”
三股鮮血順著兵器紋路交融滲入地磚,在火光中凝成大宋最悲壯的契約。
03 兵器交響,絕境顯真章
遼軍重甲兵邁著鏗鏘步伐涌來,三英的兵器招式演繹出震撼戰(zhàn)場的樂章。楊士瀚揮動甕金錘施展“雷震八荒”,一記重擊轟毀殿前石階,數(shù)十名遼軍跌落深坑之中。呼延豹舞動雙鞭使出“蛟龍翻?!?,集中攻擊敵人下肢,不時傳來骨頭碎裂的聲響。
黎明之際,最為巧妙的協(xié)作得以展現(xiàn)。鄭印把斷裂的兵器栽入地面,又從腰帶上解下青龍鞭環(huán)住云梯:“士瀚兄,咱們去破開那扇門!”楊士瀚立刻領會,他揮出重達九十九斤的金錘,那錘聲呼嘯著飛出,最終將包著鐵皮的城門徹底擊碎。趁著這個空檔,呼延豹用雙鞭纏住了遼軍的軍旗:“大宋的疆土,絕不容許蠻族肆意妄為!”
三人從紫宸殿殺到宣德門,二百三十級臺階灑滿敵血鄭印的桃花槍雖然斷裂,但他的鞭法愈發(fā)迅猛,施展“青龍擺尾”招式時將三名敵將抽飛;楊士瀚的金錘已經(jīng)磨損七處,依然將遼軍鐵浮屠連同坐騎一同砸成碎塊;呼延豹的雙鞭雖然彎曲如同弓形,卻牢牢把守住最后一道宮門。
04 忠魂不滅,薪火照千秋
當救兵的鼓聲終于傳遍汴梁,三位英雄相互攙扶著佇立在殘破的城樓之上。楊士瀚的神錘深深釘入敵帥的頭顱無法取出;呼延豹的左鞭被攔腰折斷;鄭印的龍紋棍上纏繞著三支射穿鎧甲的羽箭——那是他為楊士瀚抵擋的致命飛矢。
史籍未錄那場紫禁城內的慘烈廝殺,不過三位著名將領的家族氣節(jié),于此時達到了最為輝煌的融合,
楊家將的剛烈:楊士瀚錘震十六將的豪勇 呼家將的忠耿:呼延通死戰(zhàn)金將的骨氣 鄭家將的智勇:鄭印槍挑南唐的韜略
目睹遼軍將士橫陳于地,鄭印須發(fā)已白之人不禁放聲狂笑,言道真是酣暢淋漓,回想當年祖師傳授技藝之時曾言,青龍鞭出將拯救天下百姓,呼延豹拿起半截鋼鞭輕輕撫摸,表示呼延家族歷代先祖在上,孫兒未曾玷污家風,楊士瀚則將金錘用力敲擊地面大宋山河在,將門血脈存!”
將門星火永不滅
當后人觸摸汴梁城垣的明顯凹痕,或參觀博物館里展出的宋代刑具時,總會記起宣和七年那個寒冷季節(jié)。楊士瀚、呼延豹、鄭印三人的鮮血早已浸染皇宮基石,但三位將軍門庭的氣概卻似鄭印自華山采集的果核——在靖康之難后的斷壁殘垣處,再度萌發(fā)岳家軍的精忠;在厓山海戰(zhàn)的怒濤里,再化作文天祥的正氣。
真正的望族,并非取決于家譜的綿長,而是源自血脈里傳承的中華精神。每當國家危難之時,總會有壯士屹立于危墻,用生命踐行那不朽的承諾:
“國破山河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